
6月2日,我国综合调查船“海洋六号”停靠在广州海洋地质专用码头。新华社记者 梁志玮 摄
新华社广州6月2日电(记者梁志玮)2日11时,我国大型科考船“海洋六号”徐徐驶离广州海洋地质专用码头,远赴太平洋,执行中国大洋第27航次科学考察任务。
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表示,本航次“海洋六号”主要承担三项任务:一是开展海山区富钴结壳资源调查,积累基础资料;二是开展调查区环境调查与评价以及相关科学研究,进一步了解环境基线自然变化范围和生物多样性空间分布特征;三是在特定海域承担中国载人深潜器“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保障任务。
中国大洋协会秘书长金建才说,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际海底区域勘查活动,90年代后,我国相继开始进行富钴结壳、深海硫化物等前期战略性探查工作。根据我国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有关协议,我国于2011年,在印度洋获得1万平方千米的深海多金属硫化物合同区,拥有对这一区域的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发权。
金建才表示,在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强大洋科考的相关内容。2日启动的远洋科考是中国大洋科考第27个航次,也是“十二五”以来我国开展的第二次执行远洋科考任务。
受中国大洋协会委托,中国大洋第27航次由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负责实施。李金发说,为圆满完成本次远洋科考,整个航次将有来自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第一海洋研究所、第三海洋研究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北京先驱高技术开发公司、厦门大学等9家单位共73人参加科学考察。
本次科考航次首席科学家、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总工程师杨胜雄说,本航次的主要任务是赴太平洋西部、中部海域开展重点区域多金属结核区的资源、环境等的调查工作以及相关基础科学研究。科考时间为今年6月至10月,约120天。其间,科考船将在美国关岛、夏威夷等地进行补给休整。
据悉,执行本次远洋科考任务的“海洋六号”是我国自行设计并建造的第一艘以可燃冰为重点的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船,采用电力推进系统、全回转舵桨、动力定位等国际先进技术及设备,并配有海洋地球物理、海洋地质、地球化学、深海水下遥控探测(深海机器人)和水文调查等世界先进设备及相应的实验室,能满足多学科、多手段综合调查要求。具备扩展能力,可开展极地夏季轻度冰区航行和综合调查能力。

"雪龙"号科考船在上海长江口锚地下锚 凯旋"回家"
新华社“雪龙”号4月5日电(记者黄小希)北京时间5日21时左右,“雪龙”号科考船在上海长江口锚地下锚,并将于8日停靠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在航行5个多月、2.8万余海里之后,“雪龙”号终于凯旋“回家”。
“雪龙”号于2011年11月3日从天津正式起航,11月11日越过赤道进入南半球,11月底到达南极中山站,先后完成了中山站及长城站的货物卸运。完成各项考察任务后,第28次南极科考队度夏队员和中山站第27次越冬队员于今年3月6日搭乘“雪龙”号自中山站附近海域启程回国。 >>>详细阅读
是探索者,也是寻梦者
--南极微访谈对话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队员

第28次南极科考队员雷娜通过新华社中国网事微博向亲友问候(2月24日摄)。2月25日,距北京12553公里。预报中的暴风雪没有如期而至,披着厚厚羽毛的贼鸥在窗外轻盈地掠过,远处千变万化的冰山清晰可见。这是南极中山站再普通不过的一天,但因为有了互联网这座“桥梁”,“中国网事”记者从南极连线北京,和亿万网友一起对话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队员。人们在重复着一个百年之问:在南极历尽千辛万苦、风餐露宿、无穷的痛苦与烦恼——这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新华社发(刘健 摄)
新华社北京2月25日电(记者 黄小希、李响、娄辰、潘旭)2月25日,距北京12553公里。预报中的暴风雪没有如期而至,披着厚厚羽毛的贼鸥在窗外轻盈地掠过,远处千变万化的冰山清晰可见。
这是南极中山站再普通不过的一天,但因为有了互联网这座“桥梁”,“中国网事”记者从南极连线北京,和亿万网友一起对话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队员。人们在重复着一个百年之问:在南极历尽千辛万苦、风餐露宿、无穷的痛苦与烦恼--这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 >>>详细阅读
我国第28次南极科考综述:半载风雪路 科考谱新篇
新华社“雪龙”号4月5日电(记者 黄小希)5日21时左右,搭载我国南极考察队员的“雪龙”号科考船在上海长江口锚地下锚,并将于8日停靠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
半载风雪半载歌。肩负光荣使命、心怀神圣梦想,222名考察队员迎战西风带、严寒、干燥、强烈紫外线……以勇气和智慧完成了第28次南极科考任务,取得了深冰芯钻探、南极巡天望远镜、南北极环境综合调查专项等项目的突破性进展,书写下南极科考的崭新篇章。 >>>详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