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青海玉树4月14日电(记者文贻炜、吴光于、张春晓)春寒料峭的4月,玉树连绵的群山上依然覆盖着未融的冰雪。金色的阳光照耀着即将返青的无边草原,照耀着一幅新玉树的壮美画卷。
这已不是两年前被地震摧毁得面目全非的小城——一座座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校舍中,孩子们书声琅琅;一栋栋色彩明丽、整洁坚固的民居中,人们重拾生活;“四横十六纵”的公路网上,汽车飞驰而过;一个个机械轰鸣、热火朝天的工地上,援建大军迎来了灾后重建最关键的一年。
灾后重建硕果累累
2010年6月20日,按照江南平台入口
统一部署,玉树灾后重建全面启动。经过近两年的奋战,重建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重大胜利。截至目前,灾后重建累计开工项目843个,占规划项目的66%,已完工158个;累计完成投资208.9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73.4%。
玉树重建,民生为先。两年前的初春,8600多名玉树学子挥泪离开被地震摧毁的故乡,远赴他乡继续学业。如今,已有3242名学生返回家乡,近17000名学生在新校园中开始学习生活。
目前,玉树规划重建的43所学校已全部开工,16所新建学校已正式开课,27所学校正在抓紧建设,8月底可交付使用。
截至去年11月底,玉树城乡居民住房累计开工37287户,开工率达98.7%,完工率为85.9%。农牧民已基本入住,部分城镇居民迁入新居。
玉树所在的三江源地区,素有“中华水塔”之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
在重建中,玉树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对新上项目严把项目选址关、环评审批关和“三同时”验收关,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达不到环保要求的坚决不予投入生产。重建过程中,已有多家不符合环保标准、造成污染的地材企业受到处罚,被责令进行生态恢复。
目前,定期监测结果表明灾区各项监测指标无异常状况,辐射环境状况处于天然本底水平。
各族同胞感恩奋进
两年前被武警在废墟里救出的徐广军,来自河南商丘。今天他经营的副食品店生意红火,一个月纯收入达到1万多元。他的商店品种多而全,一些援建单位是他的定点客户。
在他的店里,由于政府实施平价食品的政策,店里商品物价与省内持平,一些甚至更便宜。“希望重建结束后,能在一个比较繁华的地方租个店面,长期在玉树扎根。”他说。
在代格村,村民们积极经营砂石料场和砖厂,发展大棚蔬菜种植,藏猪、藏鸡和奶牛养殖、客运、宾馆经营等产业。826位村民人均年收入达3200元。
说起村庄的重建,援建项目负责人李波有讲不完的故事。刚来时,工人们刚装好一扇窗,村民就当面把它扒掉。后来一了解,才知道在藏族人的观念中,窗户是眼睛,每一块玻璃应该是一般大小。援建单位尊重村民的传统,重新设计制作,而原来已经做好的价值36万元的窗户因此报废。
826个村民推举出5个村民代表,全程监督房屋质量,有任何疑虑随时跟项目组沟通。为了尊重民族习惯,每户节能房里都增设了一间佛堂。
如今的代格村,一座座有着白色外墙、装饰着彩色屋檐的房屋错落有致。原本半农半牧的村子被建成了科技示范村。每户都配备了太阳能、沼气炉、淋浴等现代化设备,待通电入住后,村民还能在屋内实现远程医疗。
新玉树更加美好
“重建完成后的玉树,将是一个集商贸、旅游、生态为一体的现代化高原新城。”玉树州委副书记文国栋说。
随着新玉树的逐渐成形和完善,人们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将来考上大学,回到家乡当老师”,是玉树州孤儿学校五年级的小姑娘嘎松卓玛的梦想。
刚从英国肯特大学回到家乡作课题调研的伊西松保计划着将来和朋友们一起在玉树成立公益性企业,把精美的民间工艺品销售到国外,再用获得的资金帮助社区发展。
随着灾后重建最后一个大规模施工季拉开序幕,玉树灾后重建指挥部做好了迎接新挑战的准备。
“今年是玉树灾后重建的决战之年、收官之年。到年底,全面完成玉树地震灾后城乡居民住房重建任务,实现教育、卫生、文化、广播电视等大部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竣工投运,基本完成市政、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商贸、特色产业、生态修复、和谐家园等项目建设,实现投资150亿元以上,确保基本完成恢复重建主要任务。”文国栋说。
新寨嘛呢堆的转经甬道中,人们踏着初春的白雪,转动经筒,念着六字真言,作着一如既往的祈祷。
国泰民安、身体健康、平安幸福是每一位转经群众的心愿。“我相信,我们的家园一定会更好。”转经的年轻人多杰赤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