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人均生产总值接近7000美元
新华社呼和浩特1月16日电(记者汤计、贾立君)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巴特尔在16日召开的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说,目前,内蒙古全区人均生产总值已接近7000美元,位居全国前列。
巴特尔说,“十一五”时期,内蒙古自治区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机遇,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开创了自治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全区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预计全区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390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1620亿元,年均增长17.6%,超过“十一五”规划目标4.6个百分点,经济总量由全国后列进入中列。目前,全区人均生产总值接近7000美元,位居全国前列。地方财政总收入由478.7亿元增加到1738.1亿元,年均增长29.4%。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近3万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3倍。
巴特尔说,“十一五”时期是内蒙古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社会建设成就最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自治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步伐,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他说,自治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主要发展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地方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
内蒙古城镇化率已达55%
新华社呼和浩特1月16日电(记者汤计、贾立君)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巴特尔在此间召开的自治区第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宣布,拥有全国第一大牧场、丰富森林资源的内蒙古自治区,近年来稳步推进新农村与新牧区建设,全区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5%,累计新增城镇人口211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了161平方公里。
巴特尔说,内蒙古的经济结构调整已总体上完成了由农牧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的历史性转变。“十一五”期间,内蒙古自治区经受住了一系列严峻考验,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自治区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着力点,迅速扭转了经济曾经下滑的局面。规模以上工业年平均增长25.4%,工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由37.8%提高到48.6%,实现利润由226亿元增加到1200亿元,成为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主导力量。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全区具备了年产400亿斤粮食、230万吨肉类、900万吨牛奶、10万吨绒毛的生产能力,牛奶、羊肉、羊绒产量稳居全国首位。
巴特尔说,工农牧业的现代化,积极推进了城镇建设。自治区通过加快人口布局调整和城市扩容改造,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2010年,全区城镇化率达到55%,比2005年提高7.8个百分点。
“十二五”期间内蒙古将继续加快推进城镇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走多极发展、多中心带动的城镇化路子。在保证全区总人口控制在2520万人以内的基础上,力争使城镇化率达到60%,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平均每年超过25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