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9月26日电(记者张建松)极地科学考察船是开展极地科学考察的重要能力支撑,“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继续加强极地考察能力建设,建立一支现代化的极地科考船队,拓展极地海洋考察能力和范围。
据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曲探宙在此间召开的“2010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上介绍,除“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之外,我国正在积极筹建一艘新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目前已进入初步设计阶段,各项工作正有条不紊地展开。
根据计划,新破冰船2011年开始建造,2013年正式投入使用。届时,这艘新建的破冰船与“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一起,可联合国内其他的海洋考察、大洋调查船只,根据不同计划进行编组,建立一支现代化的极地科考船队。
据悉,我国新建的这艘破冰船以“联合设计、国内建造”方式建造,设计破冰能力1.5米,吨位为8000吨级,续航力为18000海里,载员为90人,自持力为60天,经济航速为12节,最大航速16节,最大抗风能力为52米/秒,防冻设计为零下35摄氏度的环境温度,此外船上还将设计2架小型机组的支撑系统,搭载1架小型直升机。
曲探宙表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通过建造新的现代化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组建极地科考船队,拓展我国在两极的考察范围,提升我国在两极冰区海洋综合考察能力,增强极地海洋科学研究水平。

150余名中国南极考察队员喜获"南极大学"结业证书

3月5日,中国南极中山站越冬队员与最后一批撤离中山站的队友挥手告别。新华社记者 崔静 摄
正在回国途中的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4日举行“南极大学”结业典礼,159名队员喜获结业证书。由于南极考察航渡时间较长,在途中开办“南极大学”已成为历次中国南极考察队的传统。在第26次南极考察期间,31名队员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结合各自的专业知识,为队友们讲授了有关航海、气象、天文、遥感、海冰、高空物理等领域的知识,加强了各学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详细阅读
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29日穿越赤道返回北半球

3月18日,“雪龙”号大副朱兵(左一)正在指挥船舶停靠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码头。新华社记者 崔静 摄
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29日乘坐“雪龙”号极地破冰船穿越赤道,从南半球返回北半球。当日,风平浪静的赤道海域,碧空如洗,海面如宝蓝色的丝绸般平滑。“雪龙”号船头,时而有海豚跃出海面,激起雪白的浪花。远航万里,归国在即,“雪龙”号上处处能感受到考察队员们的喜悦心情。在考察队的精心组织下,摄影比赛、棋牌赛、乒乓球比赛等文娱活动纷纷拉开序幕,得到考察队员们的热烈响应。 >>>详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