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2日电(记者 张辛欣)人类首次徒步横穿南极科学探险二十年来,在“横穿南极”精神鼓舞下,我国极地科考不断向未知领域挺进。目前,一个以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南极冰盖自动气象站、北极黄河站和“雪龙号”破冰科考考察船为主体的中国极地考察硬件支撑体系,和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以及在极地艰苦条件下实施科考的宝贵经验已初步形成。
20年前的3月3日,由中国科学家秦大河等组成的“1990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在历时220天的科学探险后,首次穿越南极,抵达终点。2日上午,来自气象、环保、海洋、科技等领域的工作者与秦大河一起在中国气象局集会,回顾20年来中国极地科考探险的成果,共同探讨新时期进一步推进极地科考之策。
截至目前,中国共组织26次国家南极考察、3次北冰洋考察和6次北极黄河站考察。中国气象局副局长沈晓农表示,人类首次徒步横穿南极科学探险活动,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极地冰川科学研究的进展,提升了我国在极地冰川科学界的国际影响,加强了我国在南极的地位和权益,也体现了中国愿为人类保护南极、保护地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的决心和气度。
在“横穿南极”精神鼓舞下,中国极地气象和冰川工作者在南极坚持常年观测,勇挑重担,敢于挑战恶劣环境,开拓创新,在东、西南极气候变化对比、臭氧空洞、大气边界层、冰芯古气候记录等方面作出了很大成绩,为我国极地科学作出了重要贡献。与会气象科技工作者表示,将以首次徒步南极科学探险的科学家为榜样,不畏艰险、勇攀高峰,努力推动中国极地科考不断取得新成果,促进气象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