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广州11月8日电 压力催生动力,挑战孕育机遇。
在十多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国正是借助国企改革、商业银行改革、住房制度改革等一系列破釜沉舟的举措,成功应对危机,并迎来了一段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
十多年后,面对百年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挑战,中国正以更大力度、持续推进改革。新华社经济调研小分队近日在东、中、西部等省份调研时发现,各地在应对危机中,不断深化各项改革,凝聚起转变发展方式的新力量,为促进经济增长添加了新动力。
危机倒逼改革:粗放型增长难以为继
在10月30日创业板在深圳“鸣锣开市”之后,一则“新三板明年有望大面积试点”的消息又引起了深圳市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邱宣的高度关注。
这个全称为“非上市公司股份转让代办系统”的“新三板”,是为那些达不到创业板条件的非上市中小企业进行定向融资搭建的一个新平台。“深圳市正积极为建立‘新三板’做准备,并有望纳入国家第二批‘新三板’试点。”11月4日,邱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北京中关村是唯一一个试点的高新区“新三板”。
巧合的是,在记者采访的同一天,深圳市政府通过了《关于整合产权交易机构加快产权交易市场发展的实施方案》,向外界传递出深圳将通过组建联合产权交易所,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加快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城市的声音。
“在应对危机过程中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无论是建立创业板,申请‘新三板’,还是打造联合产权交易所,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发挥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切实解决好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邱宣说。
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赖以高速增长的“投资+出口”型模式敲响了警钟。各级地方政府越来越深刻认识到,金融危机之下,我国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中的深层次矛盾进一步凸显,只有加快改革,转变过去以投资驱动为主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才能在“后危机时代”站稳脚跟。
从去年6月到今年1月,资源大省陕西省在此次危机中遭遇经济发展的“过山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去年6月份增速达到历年最高的27%后,去年11月仅增长9.9%,今年1月份竟为负7.8%。
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蒋跃说,金融危机凸显出了当地产业结构重型化特征明显、能源化工等资源性产业占比过大、新兴产业尚未充分发育等结构性矛盾。“在这种严峻形势下,陕西省趁势启动了经济大转型战略,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发展循环经济,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新能源产业中的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产业为例,目前陕西正在建设的16个重点项目总投资310亿元,今年底可实现销售收入80亿元。根据规划,到2015年,陕西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产业产值有望达到4200亿元,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过去一年来,尽管危机影响仍在蔓延,但一系列酝酿多年、想推未推成的燃油税改革、增值税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开启创业板等多项关键改革,却在化“危”为“机”中相继启动。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表示,应对危机最大的机遇在于改革的突破。只有主动布局下一步改革,为经济增长提供体制保障,中国经济才能真正实现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改革激发活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2009年11月1日,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党政机构改革后的16个大部门正式启用新公章,同时开始运行的还有佛山市向顺德区下放的378项行政审批和日常管理权限。
这一天,距离顺德正式启动“大部制”改革不到50天。今年9月16日,作为广东县域“大部制”改革试点单位的顺德区宣布启动“大部制”改革,将41个党政机构压至16个,精简幅度接近三分之二,从而使其成为我国机构最精简的县区之一。
“大部制调整能够提高行政效能,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顺德区委书记刘海说。
在不久前的秋季广交会筹备期,新成立的顺德经济促进局尽管还处在内部结构调整阶段,但因为新部门整合了经贸、科技、农业等多方面资源,对参展企业的服务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更加高效和周到,吸引参展的顺德企业数量超过去年,展位一度供不应求。广交会第一期上,顺德百余家参展企业凭借“新产品新技术”赢得了大批订单,部分企业甚至已将订单排至明年一季度。
提振民间投资,是扩大内需的长远之计。记者在民营经济集中的珠三角调研发现,金融危机之下,珠三角各级城市都在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无论是深圳推出“互保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佛山搭建的包括南方产权交易所在内的新融资平台,还是广州开发区投入10亿元建立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这些举措都旨在千方百计降低社会资本的投资门槛,激发民营经济的活力。
“从珠三角发展的资本来源看,主要靠外商投资和民间投资拉动。前30年更多依靠外商投资,而后30年,在扩大外商投资同时,民间投资将发挥更大作用,这也是未来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重点。”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吴优说。
金融危机之下,改革催生的发展活力也体现在文化、服务业等低能耗、高附加值的“朝阳产业”上。
河南省今年出台了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的改革意见,把文化产业培养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平顶山市的宝丰县,经过综合政策的引导,长期活跃在村头巷尾的吹拉弹唱、魔术戏法等文化节目得到了有效整合,培育成了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展示的农民文化大产业。目前,仅宝丰县赵庄乡就有魔术团体632个,占全国的十分之三。
为有效促进服务业,上海市针对服务业税制较重现状,通过深化税收体制改革,对会计、律师、会展、物流、动漫等新兴产业都实行差额营业税,并对外包服务免征营业税,大大加快了服务业的发展。今年前三季度,上海第一产业增长0.7%,第二产业下降0.6%,而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却增长14.1%,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深化改革不停步:为转变发展方式奠基铺路
各地应对危机的探索和实践证明,深化改革是战胜危机的一把金钥匙。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推进转变发展方式的过程中,仍有不少改革领域的体制性难题亟待突破。
记者日前在广东省东莞市的厚街镇看到,偌大的鸿运鞋材鞋业广场仍未恢复到危机前人头攒动的火热场面,不时看到有商铺人去屋空,等待招租。
厚街镇镇长陈仲球说,一方面危机对东莞外贸的影响尚未散去,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合适的抵押物,尽管政府已经出台了融资支持计划,厚街仍有许多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浙江省义乌市帮扶企业稳定健康发展办公室主任贾贵南说,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仍然突出。国家货币政策适度宽松,银行信贷闸门放松,但更多贷款流向大企业和政府投资项目,对中小企业来说,拿到贷款还是比较困难。
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桎梏,打破投资“玻璃门”,是推动中国非公经济健康发展,增强经济发展活力的关键所在。着眼长远,迫切需要我国进一步打破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障碍,尽快完善对民营经济的财税支持体系。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继续深化改革的步伐不能停止,必须有效打破影响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性障碍,释放内在潜力,中国经济才能真正释放出活力,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快速发展。
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应该建立在一个更科学的发展模式基础上,这意味着中国必须加快从生产大国向消费大国的转变,然而目前中国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还谈不上实质性改变。
对此,成都大学副校长张其佐认为,产业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问题凸显;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居民和企业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所占比重较低;投资结构不合理,民间投资进入实体经济意愿不强;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等,这些都是目前消费市场全面启动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必须要依靠继续深化改革逐一加以破解。
发展低碳经济,节约和保护资源环境,是一个国家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这方面中国的改革也刚刚起步。
今年10月,上海市出台文件,决定年内启动实施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办法。上海市发展改革委总经济师翁华建说,这一改革将首先从建立基本农田、公益林、水源地的生态补偿机制入手,是上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记者在调研中感受到,在进入“后危机时代”中,中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不巩固、不平衡,而资源环境紧约束、投资与消费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收入差距扩大以及公共服务不到位等深层次矛盾仍然存在。
“只有以更大的勇气推进改革,扫清阻碍科学发展的体制障碍,才能推动中国经济真正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迟福林说。(记者韩洁、刘铮、车晓蕙、王敏、王传真、安蓓、齐中熙、储国强、樊曦、秦亚洲、杜宇)

化蛹成蝶气象新——各地行业企业结构调整扫描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对内外受困的企业而言是一场“蝶变”,谁能在转型中坚持到最后,谁就能冲破蛹茧的束缚蜕变成美丽的蝴蝶。
一揽子计划实施一年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下复杂的发展环境,中国经济正经历着怎样的蜕变? >>详细
应对金融危机一周年 “一揽子计划”回眸与展望
11月5日,江南平台入口
推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一周年。
回眸惊心动魄一年间,“一揽子计划”是如何牵引中国经济巨轮破浪前进、企稳回升的?“保八”目标无悬念之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哪些新挑战?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进行了盘点和展望。 >>详细
危机之中担重任——全国各地扩大内需调研记
四川德阳市城郊,占地2600多亩、投资约50亿元的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新厂址经过一年的建设已经成形,车间明亮,机器轰鸣。
“昔日地震损毁,今又重生。”在忙碌的生产叶片车间现场,东汽公司副总经理肖珉说,扩大内需政策加快了厂房建设进程。“虽然大部分厂房还未彻底完工,但一些车间已提前开始生产。东汽今年逆势而上,有望实现50%的产值增长。”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