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破产。以此为标点,美国次贷“蝴蝶”振动双翅,向四周传递危机信号。这个蝴蝶效应被无限放大,最终导致了全球灾难性金融危机,身处内陆的甘肃经济增长曲线亦坐了一回“过山车”。
一年后,2009年10月15日,甘肃省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甘肃省工业连续5个月正增长,连续3个月两位数增长。甘肃省工业正在走出阴霾,成为全国经济反弹强劲的省份。
一年多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有力地领导下,全省人民在抗击金融危机的战役中,从“摸着石头过河”到胸有成竹,尽管步履维艰,但成就有目共睹——
今年5月,全省工业同比增长2.5%,首次由负转正。甘肃省成为全国最早实现正增长的省份之一。
8月,工业增长14.6%,实现两位数递增。甘肃省进入全国增幅最快的第一方阵。
9月,工业增长18.8%,继续保持强劲势头。
经济回暖的身后,是甘肃省委、省政府对整个经济局势的准确把握,是工业企业对经济结构的重新构建。回顾这风生水起的四季,沉淀下来的、留给我们的很多领悟则是弥足珍贵的……
工业经济:举足轻重
甘肃省是老工业基地,工业在全省国民经济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可以说,特殊的经济结构赋予了工业特殊的历史使命,特殊的组织构架决定了工业特殊的经济地位。
这里有3组数字,或可对工业在全省经济社会中的分量见微知著。
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70%由工业贡献,税收的70%在工业领域产生,全社会70%的就业人员在工业企业里供职。
3个70%已经足以说明工业举足轻重的“主角”地位。
但是,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个全国老工业基地时,却不得不面对甘肃工业这枚硬币的另一面。
工业增长粗放,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两高一资”特征非常明显。工业落后,结构不合理,既是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根本症结所在,也成为此次金融危机中负荷最重的一峰骆驼。
工业在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最大,在保增长中肩负的责任也就最大。保增长,必须抓住工业这个“牛鼻子”。
显然,战胜危机,关键在工业;保持增长,潜力在工业。
省委、省政府高屋建瓴,及时提出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重中之重是确保工业平稳较快发展”,“保工业就是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科学论断。工业成为甘肃省战胜危机的突破口。
这一战略主线,始终贯穿于甘肃各级决策层整个发展经济和突围危机的路线图中。
面对突袭而至的危机,面对太多的变量与不确定性,省委、省政府全力以赴,不惧风险,沉稳定夺,积极迎接挑战,使全省经济总体发展保持了良好的态势。
战略决策:握指成拳
金融危机直接左右工业经济,其动态时局往往复杂多变,这就决定了战胜危机具有“摸着石头过河”和“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挑战特质。其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决策层睿智并科学的果敢,下手快而准、而狠。在这场战役中,省委、省政府统揽全局,全省上下反应快捷迅速,节奏控制得当,为打赢这场战斗赢得有利先机。
去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初,省政府果断出台《关于支持企业生产经营,促进全省工业稳定发展的意见》,提出了16条支持政策。16条犹如一针针强心剂,直指企业当下所需,全省工业企业则心领神会,努力硬化“软肋”,拉长“短板”。
应该说,16条不单单是救市措施,更为重要的是,让各级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企业的危机,就是政府的危机。危机中,政府和企业唯有一起努力,方能渡过难关。
今年初,国际金融危机正呈迅速蔓延扩大之势,作为全省工业的支柱,金川公司、酒钢集团等重点企业结构性积弊凸现,市场冲击首当其冲,订单萎缩,利税锐减。
如何理顺保增长与调结构之矛盾,是摆在决策层面前必须要回答的问题。大家心里很清楚,这一阶段的“战斗”,可能是工业领域近年来覆盖面最大、动静最大、形势最为严峻的一个时期。挺过了这一阶段,也就挺过了金融危机最困难、最关键的一个时期,从而为下一阶段企业转入战略反击和结构转型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与条件。
5月,省上再次出击重拳,出台《关于支持重点工业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10条政策和5项保障措施。为确保政策落实到位,省上还组织14个部门,制定了11套保增长工作方案。
一系列政策密集出台的背后,是甘肃省委、省政府推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心情。如何做到增长与转型同步进行,企业在调整结构时也能为GDP作出更大贡献?省上决策层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将目光投向了对全省经济影响力最大的23户重点企业,做出“抓重点、保增长”战略部署,目的就是要让“省级队”带头冲锋陷阵,开个好头,做个榜样,继而带动所有工业企业和其他经济实体向好转暖。
为了贯彻好这个重大决策,省上又制定了详尽的推进方案。石军副省长将此归纳为“三个三”。
第一个“三”,动员省、市、县三级力量,集中生产要素,支持重点企业发展。第二个“三”,强化重点企业工业增加值、上缴税金和项目投资三项指标考核,推进速度、效益和后劲同步增长。第三个“三”,采取政策、利益、组织三个手段,督促重点企业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经营者,切实履行好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这些前所罕见的强有力的举措中,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战胜危机是一场硬仗,是一个非闯不可,绕也绕不过去的关口。
市场突围:破旧立新
市场便是其中的一个重大关口。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市场是企业的命脉。没有了市场,企业就没有了存在的理由。市场开拓不力,拿不到更多订单,企业势必停产歇业,工人就会下岗失业,大学毕业生就难以找到工作。
开拓市场事关企业生死存亡,开拓市场就是保增长、保就业、保稳定。
8月6日,省政府召开全省工业企业开拓市场电视电话会议,向全省工业企业发出了开拓市场的动员令:“要完成全年保增长目标,差距仍然很大,任务异常艰巨。差距最大的是增长速度,任务最重的是开拓市场。可以说,开拓市场已经成为甘肃省工业发展最要害、最关键的制约因素,必须下大工夫、花大力气主攻市场。”与会代表们达成了“开拓市场就是保生存、保增长”这一共识。
的确如此。据有关方面统计,由于金融危机影响,到去年底,全国中小企业歇业、停产甚至倒闭的占到7.5%。甘肃省多数市州限停产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达15%以上,有的高达40%;电解铝行业停产达总产能的23%,铁合金、电石企业95%以上停产,根本原因在于市场低迷;企业走出困境,根本出路在于开拓市场。
在这方面,作为重点企业,酒钢集团公司做出了表率。为了扩大市场销售,公司主要领导亲自带队,与20家单位签订了“钢材产品购销协议”。上半年,仅在省内的钢材销售量就达84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44%,最近又签订了42.7万吨省内购销合同,总金额达16亿元。预计全年省内销量将超过165万吨,比去年增长40%以上。
西北永新集团则采取强力措施开拓市场,产品销售范围由去年的15个省份扩大到23个省份,民用产品销量同比增长32%,销售收入增长12%,利税增幅超过50%。
如何在危机中寻找并重铸市场竞争力,如何运用创新手段保持市场的锐度?是所有企业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很显然,金融危机已经改变了人们对传统市场的看法,市场赖以生存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异,企业对于市场的期待、信心与认识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置于这种背景下,企业在危机中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毋庸置疑的是,如今,破旧立新,比任何时候更适合市场的主体——企业。值得肯定的是,酒钢集团、西北永新等一批重点企业做到了“在危机中创新”,他们为此提供了注脚。
同时,金融危机又恰恰成为“迫使”企业重新定位市场的最佳时机,这种“倒逼”机制的意义在于,企业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挖掘出一条新路,犹如背水之战。这条新路也许就是企业往后发展的较佳途径。还有一个可以肯定的是,金融危机的“倒逼”机制还势必会缩短工业经济结构转型的周期。
转型与增长:同频共振
分析甘肃省工业经济运行图,在总量企稳增长的同时,一个显著特点是结构改善。
而结构改善的原动力正是甘肃省正在努力推进的循环经济。
甘肃省“两高一资”的工业结构已经显示出了它的严重积弊,早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省委、省政府已洞察到这一点,坚决地发展循环经济,改变工业构架,并作为全省重大发展战略竭尽全力推进。
8月19日,在国家发改委的相关会议上,先后经过12次易稿的《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审议通过。
这个规划为我们描绘了未来经济发展的蓝图:到2015年,甘肃省将建成全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示范区。在兰州、白银建设以石油化工、冶金有色为主的“兰白”循环经济基地;在平凉、庆阳建设以煤电化工、石油化工为主的“平庆”循环经济基地;在金昌建设以有色金属新材料为主的金昌循环经济基地;在酒泉、嘉峪关建设以清洁能源和冶金新材料为主的“酒嘉”循环经济基地;在天水建设以加工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天水装备制造循环经济基地;在张掖、武威、定西建设以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张武定”循环经济基地;在甘南、临夏、陇南建设以林业、草业和中药材等生态经济为主的“甘临陇”循环经济基地。
有关方面负责同志解释说:“‘一区七基地’将有效破解甘肃‘两高一资’结构性难题,闯出一条经济欠发达地区、西部老工业基地科学发展的路子。”
通过《规划》,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这个以区域聚集为特征的新型布局,通过创新工业发展模式,拉长经济产业链,将循环经济理念贯穿到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之中,在城镇、农村、牧区采用多种灵活有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利用的共生和耦合,提高综合效益。可以说,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延伸,将构成甘肃新型工业化模式。
与此同时,甘肃省以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为指导,积极实施企业兼并重组,先后引进中信、中材、华能等一批中央企业,与省内企业采取参股、合作、兼并等形式进行“嫁接”。据初步统计,协议引进资金近2000亿元。华能集团投资760亿元,在庆阳开发煤炭资源,并出资24.6亿元,受让华煤集团股份。中信集团向白银公司注资32.6亿元资金,使这个已经破产的大型国有企业起死回生。
全球金融危机已经肆虐了一年,甘肃省工业战线也经历了一场难挨的经济严冬。为抵御这场百年罕有的危机,全省工业企业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危机尚未结束,巨大的不确定性仍然存在,我们仍须为夺取最终胜利而不懈奋斗!(记者 张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