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有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论述,简短精炼,凝聚共识。无论从历史经验来看,还是从现实需求出发,科技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放眼当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被放置在一个高度压缩的“时空”内,解决问题的“时间窗口”越来越小,在传统的能源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未能有效缓解的同时,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的压力却陡然增加,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要求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主题,进一步凸显了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科技创新的基石——人才体系这一“第一资源”需进一步加以开发利用与保护。
气象科学是发展中的科学,气象业务是典型的科技型、研究型业务。要实现气象现代化、提高气象服务水平,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必须依靠人才引领。从看云识天气到数值预报,从风向标、百叶箱到“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如何离得开科技创新?有关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的预警预报,针对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的大型服务,同样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强有力支撑。今天,面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要求,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体系建设已经成为推进气象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科技创新有着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内涵,其落脚点有两个:一是科学,另一个是科技。两者互为表里、互相制约。没有科学探索,技术创新很难取得重大突破。而科学研究如果不能进行转化应用、造福于民,很大程度上就失去了研究动力。气象事业关系国计民生、气象服务是立业之本,必须围绕国家发展需求,以增强服务能力为目标,以解决业务服务中的重大科技问题为重点,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与技术开发,为国家发展与人民福祉提供服务保障。这种坚持“以用为本”的科技定位无疑是正确的,但却不能忽视对于前沿大气科学问题的探讨与研究。只有同时注重基础理论和基础研究的探索与储备,才能更有效地抢占未来科技竞争的制高点。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与基石,是科技创新中最具能动性的战略要素,也是气象现代化最核心的部分。如果没有引领一个专业、一项科研业务发展的高层次领军人物,没有全身心致力于大气科学前沿探索的专家学者,一切科技创新也只能是个“传说”。气象事业的快速发展不仅需要数值预报研究等核心领域的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也需要观测监测等基础领域的专门人才,不仅需要精通大气科学、气候变化的院士专家,也需要熟悉交通、电力等行业的复合型人才。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全球化、信息化以及扁平化的发展,人才流动也日趋频繁,国家间、部门间的人才竞争更加激烈。
当前,我们在数值预报、气象卫星资料应用等领域的人才明显短缺,与国际相比差距明显。因此,我们无论怎样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怎样进行人才体系建设,都必须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这个理念,努力营造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的环境,营造重视人才、尊重人才的氛围。同时要把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在科技发展的实践中培养人才、锻造人才。
今天,科技创新已成为一种战略支撑与需求,已成为国家实力最关键的体现。毫无疑问,对于气象部门来说,提高能力建设,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唯有科技创新、人才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