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光在深入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调研时要求
立足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 推动气象卫星更大发展
12月14日,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深入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调研,强调继续将气象卫星作为我国气象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重点领域,立足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战略地位,推动气象卫星更大发展。副局长宇如聪参加调研。
郑国光详细了解了卫星资料应用、后续业务卫星发展、下一代卫星论证以及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情况,听取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健民、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杨军、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总工程师董超华等专家有关风云气象卫星下一步发展的意见建议。
郑国光指出,近年来,气象卫星发展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资料应用和服务,更加注重深入基层,气象卫星产品更加融入气象业务服务。尽管如此,我们仍要清醒认识到气象卫星和卫星气象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新变化和新挑战。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特别是民用航天事业的“品牌”,风云气象卫星在稳定运行、产品服务乃至技术能力水平等方面面临更高要求和更多期待;全国气象部门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业务体系建设,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对卫星气象的要求比以往更高;我们在卫星技术特别是关键技术上与世界气象卫星大国之间仍存在差距,而国内地球观测领域同行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一定压力。
郑国光强调,面对新压力新要求,要继续将气象卫星作为我国气象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重点领域,立足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战略地位,推动气象卫星更大发展;瞄准世界气象卫星技术前沿,科学谋划气象卫星的研发和应用,更加注重完善其中最基础、最关键和最薄弱环节;依靠科技进步,把科技创新放到气象卫星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研发与创新团队建设,辐射带动全国的应用与技术水平提升;将挖掘培养内部人才与引进人才相结合,努力改变人才结构和专业结构;以更加开放的胸怀,主动利用各种资源推动风云气象卫星发展,从而继续保持风云气象卫星在国际上的先进地位,在国内民用卫星方面的巨大影响。
宇如聪表示,卫星资料应用于数值天气预报,能够在提高气象预报服务水平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要提高卫星产品质量,对产品误差进行评估。要提高业务人员识别气象卫星资料的能力,强化国际合作中深层次的资料共享和应用,加强产品的定量应用特别是数值预报模式定量应用,进一步发挥数值资料同化支撑作用,充分发挥卫星资料应用效益。 (记者 谈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