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增加、规模扩容、项目创新……一年来上海不断探索公共文化建设新路,以市民需求为导向,以改革管理方式为依托,将公共文化发展的丰硕成果推向千家万户。
专项资金扶持公益演出
音乐会、话剧、戏剧每年演出过万场,却有部分观众被高票价拒之门外。去年市文广局推出10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打造10个公益性演出定点剧场,确保每月至少20场公益性演出。文化广场“剧艺堂”、天蟾逸夫舞台“好戏大家看”、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话剧下午茶”、贺绿汀音乐厅的“名师讲演堂”等,涵盖各个艺术领域。去年第四季度到今年2月底,公益性专场演出上座率达到了九成,不少演出甚至出现加座场面。
去年底上海大剧院、东方艺术中心、文化广场、天蟾逸夫舞台等4家剧场开展营业性演出低价票试点,至少保留5%不超过80元的低价票。上海大剧院首轮推出 《尼金斯基》、《红楼梦》等30场演出近4000张低价票,以300个“艺术福袋”出现,将单张票价降到50元,被一抢而空。据统计,至今年2月底,4家试点剧场在200余场演出中售出低价票,仅去年第四季度就售出低价票8万张。
文化指导员辅导71万人次群众
此轮公共文化建设中,已被证明成功的项目以新面貌示人。上海东方社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指导员派送制度,已实现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全覆盖、网上派送全覆盖和市级专业艺术院团指导员服务全覆盖。 2011年指导员派送 “倍增计划”启动,当年指导员派送人次和社区接受辅导的人次较2010年翻了一番。截至去年底,拥有2600多名涵盖45个专业的社区文化指导员队伍出现在191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辅导群众超过71万人次。
为了检验指导员派送服务情况,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专题策划了“社区综艺大家欢”系列活动。仅在“舞动精彩”社区舞蹈及时装大赛,就有来自全市148个社区3000多名文艺爱好者参加,100%节目都经过指导员加工。
越来越多艺术名家服务社区
作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点,《上海市关于加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与管理的指导意见》出台,进一步提升软件建设水平,越来越多艺术名家出现在社区,形成良性循环。二胡演奏家马晓晖、贺绿汀艺校、王铁龙合唱指挥工作室纷纷落户江桥。马晓晖在江桥举办的新春音乐会和江桥中学二胡兴趣班师生音乐会,每年都吸引大量观众。由王铁龙负责指导的江桥群星艺术团合唱队,2011年在市区各项比赛中摘金夺银。正在筹划中的韩婷婷戏曲工作室计划每年定期和江桥当地戏曲团队同台表演。在宜川街道,戏曲名家尚长荣、马莉莉、
梁伟平、单仰萍、钱惠丽、茅善玉等多次参与社区戏曲节,街道陆续启动与各大院团合作开展的戏曲植根、拜师结对活动。宜川辖区5所中小学校分别成立京、越、沪、淮、昆剧戏曲教育中心,各大院团派遣教师每周授课,合作开发戏曲课程。
将人才优势过渡为制度优势。江桥镇调动社会力量,首创“基金会”模式,建立江桥文化发展基金会,引进社会资本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杨浦区五角场街道探索“3+2”运作模式,即社区、校区、园区加商区和营区的融合,建立社区高校专家志愿者工作室,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大学生巡访团、家庭教育心理咨询指导站、科学商店等,为市民提供智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