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我国天气气候特征及主要气象灾害
一、2011年我国天气气候特征
(一)全国平均降水量为61年来最少,汛期雨带向北推进明显提前
2011年(数据统计截至12月28日,下同),全国平均降水量为555毫米,较常年(610.5毫米)偏少9%,为近61年来最少。除6月、10月和11月降水偏多外,其他月份均偏少。除陕西南部、山西西南部、新疆北部、青海西南部、西藏中部的部分地区偏多3~5成外,其余大部地区接近常年或偏少,江南中西部、西南东部及内蒙古中部、新疆中部和西南部等地偏少3~5成。
2011年,汛期雨带向北推进明显提前,华南前汛期、长江中下游梅雨、华北雨季开始时间均较常年偏早。长江流域全年降水量为近33年来最少,但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开始早,梅雨量偏多,强度偏强。华北地区全年降水量偏少,但北京降水量偏多,近13年来首次超过700毫米。华西秋雨异常偏多,降水量为近36年来同期之最。
(二)全国平均气温偏高,为连续第15年偏暖
2011年,全国平均气温为9.5℃,较常年偏高0.5℃,为连续第15 年偏暖。1至3月气温变化起伏大,1 月异常寒冷,平均气温为近34 年来最低,2月全国明显偏暖,3月又转为偏冷;4至11月气温持续偏暖。空间分布上,我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仅海南西南部偏低1~2℃;黑龙江西北部、青海中西部、新疆东部和西南局部地区、西藏西部偏高1~2℃。
二、2011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特点
今年我国区域性、阶段性气象灾害发生频繁。华北、黄淮出现近41年来最重秋冬连旱;长江中下游出现近60年来最重冬春连旱,6月旱涝急转,发生暴雨洪涝灾害;西南出现近60年来最重夏秋旱;华西和黄淮9月秋汛明显;华南南部10月发生较重暴雨灾害;强降水造成北京等大城市发生内涝;5月上旬江淮和江南、6月西北及华北南部至江淮、8月南方大部持续高温天气,多地高温破历史记录;台风“纳沙”、“梅花”影响范围广、致灾程度重;秋季中东部地区雾霾天气频繁。
(一)阶段性干旱严重
华北、黄淮出现近41年最重秋冬连旱。2010年10月1日至2011年2月9日,华北大部、黄淮及江淮北部降水量不足50毫米,普遍较常年同期偏少5~8成,部分地区偏少8成以上。冬麦区(河北、山西、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平均降水量为197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出现近41年来最严重秋冬持续气象干旱。
长江中下游遭受近60年最重冬春连旱。2011年1月至5月,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量明显偏少,其中江淮、江汉、江南中部和北部偏少5~8成。有95%的地区遭受气象干旱。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五省平均降水量260.9毫米,较常年同期(533.3毫米)偏少51%,为1951年以来同期最少。由于少雨程度重、持续时间长,导致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出现近60年来最重气象干旱。
湘黔渝滇桂夏秋连旱。6月下旬至9月,湖南、贵州、重庆、云南东部、广西北部等地降水量不足300毫米,普遍较常年同期偏少3~5成,其中湖南中西部、贵州大部偏少5~8成。贵州降水量为近61年来最少,湖南为近33年来最少。加之8月以来南方出现持续高温天气,使得湘黔渝滇桂等地发生伏旱。
(二)长江中下游旱涝急转
6月长江中下游地区先后出现5次强降雨过程,降水量普遍有200~400毫米,安徽南部、江西北部、湖北东南部、浙江西北部等地达400~700毫米,局部地区超过800毫米。长江中下游区域平均降水量247.9毫米,较常年同期(153.2毫米)偏多62%,为近56年历史同期最多。由于降水集中、强度大,导致多省局地发生洪涝及山洪地质灾害。
(三)强降水造成严重城市内涝
6-8月,我国部分大中城市遭受强降水袭击,深圳、杭州、武汉、北京、长沙、成都、南京等地出现大到暴雨天气,局地遭遇大暴雨。由于短时降雨强度大,造成严重城市内涝。
(四)华西和黄淮等地秋汛明显
9月上中旬,华西和黄淮等地降水量异常偏多,秋雨影响范围广、局地降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部分地区气温偏低显著,河南、山东等地部分地区连续降水日数突破历史极值。尤其是陕西中南部秋雨异常突出,降雨量大、雨日多。川陕鄂等地的部分地区出现严重暴雨洪涝和次生地质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嘉陵江、汉江和陕西渭河等江河出现超警以上洪水。
(五)高温日数多,强度强
今年,全国平均年高温日数10.6天,较常年偏多3.6天,为近51年来次多,仅次于去年。贵州年高温日数为历史最多,重庆、西藏为次多。南方大部夏季高温日数偏多显著,平均高温日数为18.6天,较常年偏多7.1天,为近51年来历史第四多。8月8-23日,南方出现大范围持续高温,共有82个气象观测站出现极端高温,其中16个站高温突破历史最高记录。
(六)强对流强度强,损失重
4月17-18日,广东、海南出现强雷雨大风天气,造成重大人员伤亡;5月7日广东佛山市、5月17-22日新疆、6月5-10日黑龙江10市(地区)29个县、7月26日河南省16个县(市、区)及湖北省40个县(市、区)遭受大范围风雹灾害,8月18-22日黑龙江多地及辽宁沈阳等地遭受风雹灾害,造成较大损失。
(七)台风登陆个数接近常年,总体强度偏弱
今年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20个编号热带气旋(近中心最大风力≥8级)生成,较常年同期(27.1个)偏少,有7个登陆我国,接近常年。初台登陆时间偏早,登陆的7个热带气旋中,3个为热带风暴,2个为强热带风暴,2个为台风,总体上强度偏弱,影响利大于弊。“纳沙”、“梅花”影响范围广、致灾程度重。台风“纳沙”是今年以来登陆我国最强的台风,其带来的强风雨使海南、广西、广东等地严重受灾,但给西南旱区带来降水,部分地区干旱得到不同程度的缓和。
(八)秋冬季中东部地区雾霾天气频繁
秋季以来(9月1日-12月28日),我国中东部地区雾霾天气多发,先后共发生15次较大范围的大雾天气过程,具有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时段集中等特点。北京雾霾日数达65天。大雾导致城市空气质量下降,对交通运输造成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