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吉林全面开展“三帮扶”活动以来,省住建厅坚持以棚户区改造为主线,整合各路安居工程,统筹推进煤矿棚户区改造、农村泥草房(危房)改造、城市廉租住房保障、林业棚户区改造、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国有垦区危房改造等“八路安居”工程。通过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吉林广大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实现了住有所居、住得温暖。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功能,加快了城镇化进程,调整了住房供应结构。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10月末,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已开工49.6万套、3214万平方米,竣工29.09万套、1968万平方米。按照国家下
达的31.5万套任务,已开工32.9万套,开工率达到104.5%,提前超额完成了任务。
镜头一:房子暖了心更暖
11月13日,一场冬雪让长春的气温骤降。14日上午,当室外温度已经达到-13℃时,记者走进了长春市绿园区朝阳小区2-1栋
的褚春光家,迎面感受的是丝丝暖意。
“以前我家屋里也就十二三度,我肺部还不好,每天必须通风,所以家里的温度就更低了,睡觉都要穿着棉衣。”今年48岁的褚春光,在朝阳小区居住已有20多个年头。吉林实施“暖房子”工程以来,这个老旧小区焕然一新,不
仅穿上了“新衣服”,还更换了保暖性更好的塑钢窗。住建部门特意根据褚春光的情况,在窗户上边开了个换气小窗口。“今年家里
热乎多了,比以前提升了五六度呢!我们这心里也热乎啊,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啊!”褚春光的丈夫患有高血压等疾病,都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一家人主要靠低保金生活。说起家里的温度,褚春光感触特别深刻。
为了让困难群众“住得温暖”,省住建厅在开展“三帮扶”中不断创新方法。在选定“暖房子”改造小区的时候,优先考虑困难群众居住比较集中的小区。在改造过程中,根据困难群众的实际情况,出台了减免更换塑钢窗费用的优惠政策,之后还积极推进供热保障机制,在部分市区试行热费减免优惠政策等。省住建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改造后的小区,环境和服务功能明显改善,居住条件更加舒适。
镜头二:住上楼房心感恩
“我和我儿子住了十多年的铁棚子,从没想过这辈子能住上楼房。”吉林市昌邑区和平小区33号楼的白秀丽,提起前些年的苦日子,更感恩于今天的新生活。
白秀丽今年51岁,十几年前,单位不景气,她很快下岗了。后来与丈夫离婚,她跟患有癫痫病的儿子相依为命,母子俩甚至连住的地方都没有,“蜗居”在别人给的一个破旧的铁棚子里。“那个铁棚子只有4平方米,勉强能住下我们娘俩。”白秀丽说,那时的夏天,外面下大雨,屋里就下小雨;冬天屋里四处漏风,一夜都不知道被冻醒多少回……由于身患腰椎病,白秀丽不能从事重
体力劳动,每月550元的低保金,是全家的主要经济来源。昌邑区住建部门了解到白秀丽母子的情况后,按照相关程序,为白秀丽办理了一套不到40平方米的廉租房。
“拿到钥匙那天,我跟我儿子抱头痛哭。我儿子说,以后下雨天再也不用在屋里打伞了,冬天再也不怕挨冻了……”白秀丽的眼睛湿润了,随之又露出了笑容,“现在每天睁开眼睛,眼前儿都是亮的,每年的房租只有407元,采暖费也全部减免,我最要感谢的就是党和政府。”(实习生黄慧玲 记者粘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