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吉林省中部城市引松供水分水枢纽工程正式启动。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吉林省跨区域最广、施工战线最长、投资强度最大、受益人口最多的重大水利调水工程。输水线路总长634.53公里,工程建成后,每年可退还农业用水1.48亿立方米,补偿河道生态环境用水1.4亿立方米,减少地下水超采量2.86亿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71万亩。同时,满足受水区1021万城乡人口生活和二三产业发展用水需求。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用民生坐标定位吉林发展新思路,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这一主题,牢牢把握发展和民生两个关键,强力推动“三化”统筹和“三动”战略,一路攻坚克难,走出了一条具有吉林特色的科学发展道路。
经济增速显著加快,三次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乘着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东风,吉林省阔步前进传捷报:前三季度GDP实现6526.69亿元,增长14.4%,增幅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别提高1.7和0.3个百分点,比全国高5个百分点。年初以来,在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国家不断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的情况下,吉林省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三次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其中,一二三产分别完成增加值584.53亿元、3833.85亿元和2108.31亿元,增长3.8%、18.3%和10.3%。
年初以来,全省工业战线深入实施“三动”战略,注重抓投资、扩产能,抓项目、促调整,抓要素、保运行,全省工业经济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态势,主要指标超时序进度。1-9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实现增加值3370.2亿元,同比增长20%,绝对值完成年度目标的75.9%,增幅高于目标5个百分点;完成产值12682.4亿元,完成目标的82.4%;实现利润785.3亿元,超出全年目标25.3亿元。工业投资稳步增长。全省完成工业投资3156.8亿元,完成目标的88.5%,同比增长25.6%。产业集群成效明显。列入省规划管理的特色工业园区实现工业产值和利润增幅分别高于全省水平15个和10.7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全口径民营经济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338亿元,同比增长37.1%;上缴税金455.8亿元,增长61.8%。
三大需求协调增长,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30%以上的高速增长。前三季度,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820.2亿元,增长30.5%,比上半年提高0.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6个百分点,分别完成必保和力争指标任务的80.4%和77.6%。民间投资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全省民间投资完成4157.9亿元,增长43.8%,高出全省投资平均增速13.3个百分点,占全省投资的比重为71.4%,较上年同期提高6.6个百分点。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投资比为2.9:55:42.1,一产和三产投资比重同比分别上升0.6和1.5个百分点。改建和技术改造投资增长40.3%;高载能行业投资下降8.7%;现代服务业投资增长107.7%;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37%,高于去年同期12个百分点。新开工和竣工重大项目数量增加较多。全省3000万元以上在建重大项目3685个,比去年同期增加1135个。新开工项目和竣工项目,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860个和700个,比上半年增加59个和1220个。
质量效益显著提升,民生工作扎实推进
企业利润实现大幅度增长。年初以来,在生产经营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政府和企业多方举措,保障了企业利润的大幅增长。1-8月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683.09亿元,增长30.4%;八大重点产业实现利税1061.4亿元,增长31.9%。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实现利税512.6亿元,增长24.9%;其他重点产业实现利税548.8亿元,增长39.1%。三季度,全省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41.8,比二季度提升5.1个点。节能降耗形势良好。前三季度,预计全省单位GDP能耗下降3.5%左右,降幅与全年目标基本同步;规模以上工业的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为5.01%。
民生工作扎实推进。前三季度,全省城镇新增就业53.02万人,完成全年计划的106%;城镇登记失业率3.69%,低于年计划0.91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367.9万人,完成全年计划的102%。各项社会保险覆盖总人数达到3036.5万人,突破3000万大关。截至9月底,全省“八路安居”工程已开工46.61万套、3008.61万平方米,完成投资308.3亿元,开工率达到96.88%。按照国家下达的31.5万套、1807万平方米任务,已开工32.14万套、1923.61万平方米,完成投资240.9亿,开工率达到102%,提前两个月完成国家下达任务。“暖房子”工程,新增供热能力、改造撤并小锅炉房、改造陈旧管网、既有居住建筑节能及供热计量改造开工率分别达到133.5%、83.73%、145.58%和166.43%。(记者 栾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