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不以"GDP"论英雄--安徽政绩导向舞出发展新气象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iruorou.com   2011年10月30日 09时39分   来源:新华社

不以“GDP”论英雄
——安徽科学政绩导向舞出发展新气象

    新华社合肥10月30日电(记者 王正忠、杨玉华)“长跑和游泳一个规则比赛”“一把GDP尺子量到底”,针对长期以来政绩考核唯GDP是论的弊端,安徽省今年大幅调整政绩考核导向,降低GDP权重,实施分类差异化考核,突出对转型发展、资源环保和民生社会事业的考核比重,取得良好效果。今年上半年,安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达68%,增幅居全国第二;城乡居民收入均呈两位数增长,并双双进入1996年以来最快增长时期。

    不唯“GDP”至上

    群山披绿,江水流翠,一座座古民居错落有致,镶嵌在徽州大地上,引来如织游人。在安徽黄山,一项投资60亿元的“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工程”正在使古徽州上的老民居重新焕发着青春,成为吸引人们纷至沓来的世外桃源。

    “60亿元不是个小数目,但我们舍得投入这么多资金,是因为新的考核体系引导我们更加下工夫去守护好这些资源和环境。”黄山市委书记王福宏说,现在的黄山不再有发展工业的压力和包袱,保护好生态环境是第一要务。

    黄山的坚守底气来自于安徽省委、省政府“十二五”发展思路和理念的调整。“不能盲目无序开发,要有保有压,因地制宜,分类考核,最大限度发挥各地优势,走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之路。”省委书记张宝顺去年到黄山调研时,便提出打破GDP唯上的发展观,强调科学可持续协调发展。

    此后,安徽省委、省政府决定抓住政绩考核这一“牛鼻子”,结合全省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及各地资源禀赋差异,推出省辖市新考核体系。用分类考核代替“一把GDP尺子量到底”,突出转型发展和资源保护。

    新考核体系将过去作为经济发展主要参照指标的GDP增幅权重大幅下调,由原来14%剧降到最低仅3%。首次将发展方式转变、资源和环境保护、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单列出考核,其中发展方式转变的权重高达30%左右,资源和环境保护、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两项的权重也占到考核总权重的“半壁江山”。

    新考核体系还将省辖市分四类:一类为合肥、马鞍山、芜湖、铜陵市;二类为淮北、蚌埠、淮南等市;三类为亳州、阜阳、六安三市;四类市为黄山市。考核指标权重“因地制宜”。一类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考核的重点在于引导发展方式的转变,解决“优不优”的问题,因此,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服务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企业数等10项子指标在内的发展方式转变指标考核权重是四类城市中最高的,达32%。而对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初期阶段的二三类地区,尊重其发展现状,重点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对包括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等在内的经济发展指标权重要求相对最高。对四类城市,经济发展指标权重最低,仅为15%,其中工业化率子指标更是不作要求,但对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最高,解决“护不护”的问题。

    “说白了,这种考核体系的导向就是从过去主要看GDP数字到今后不光看GDP,更看产业发展优不优,环境好不好,老百姓幸福不幸福。”安徽省发改委主任沈卫国认为,这种改变最大的好处是对地方发展和干部政绩的考评更加公平,有利于量体裁衣,让该保护的地方保护起来,该发展的地方发展好。

    新导向带来新气象

    安徽地域广阔,地区发展不平衡现象突出,仅人均GDP最高的市与最低的市相差近8倍。安徽省委、省政府一直在思考如何指挥协调全省一盘棋,实现协调健康发展。

    “没有科学的考核体系,就难以实现真正的科学发展。通过探索考核办法的科学性、针对性、区别性和导向性,引导领导方式的变化,推动江淮大地因地制宜选择发展路径,着力做‘好’字文章。”安徽省长王三运说。

    在新的指挥棒引领下,安徽各地纷纷加大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仅合肥市今年重大工业投资项目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数接近70%,初步确立了新型平板显示、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三大产业在全国领先优势。钢城马鞍山将铁基新材料产业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首位产业培育,计划开发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技术产品,形成一批新材料高技术产业集群。全省1-7月份,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1934亿元,同比增长60%,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13.4个百分点。

    区域发展更加协调。上半年皖北经济提速明显。皖北及沿淮三市七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的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集山区、老区、库区和沿淮行蓄洪区一体的安徽六安市更是提出在保护青山绿水中发展经济,打造绿色“GDP”,谋划了优质农副产品加工基地、汽车零部件等一系列主导产业。

    新考核还极大促进了各级政府的民生投入。上半年,全省财政支出中,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民生财政”支出累计达638亿元,增长高达46%,占到全省财政支出的近“半壁江山”。百姓收入快速增长,上半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356元,增长18%,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584元,同比增长近20%,双双达到1996年以来最快的时期。

    GDP让位只是第一步

    采访中,一些地方干部在为考核优化叫好的同时,也呼吁加快相关政策配套,让地方干部能更好地贯彻考核意图,真正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地走下去。

    太湖县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按照目前考核要求,这个地处大别山区边缘、拥有全省第二大水库花亭湖的县有一定的生态保护任务,因此,每年可以获得生态补偿4000万元。但这样一个数字对这个贫困县来说杯水车薪。县委副书记程志翔表示:“随着发展的需要,百姓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我们每年的各项公共事业建设投入就达数亿元,有限的生态补偿显得捉襟见肘,地方常常面临发展与保护的双重压力。”

    沈卫国认为,安徽此次打破GDP为导向的政绩,实施分类考核是一次重大尝试,也是按照国家“十二五”转型发展和功能区建设的要求,但这种主动告别速度求质量的尝试,还需要国家转移支付等政策的支持。

    “让生态好的地方把环境保护起来,也应该让这些地方有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否则好的导向也可能面临落实的困难。”沈卫国建议,今后中央能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力度,建立有利于科学政绩导向的长效性转移支付制度,而不是一时的倾斜照顾。特别是目前,对于生态保护区中央已经建立了生态补偿制度,但力度还不够,而农业主产区还没有专项的补偿制度,建议国家尽快完善这一补偿机制。让保护环境和为国家提供农产品作出贡献的地方不吃亏。

    此外,一些基层干部还建议,尽快放开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城市户籍壁垒,让进城务工作出贡献的人员在城市也可享受到均等的公共服务,减轻欠发达地区的公共服务压力。

 
 
 相关链接
· 安徽合肥启动CPI上涨与特困群体补助联动机制
· 安徽出台《决定》切实加强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
· 安徽“十二五”计划除险加固小型病险水库2225座
· 安徽召开会议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