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也不用大老远地跑书店啦,还是家门口的书屋方便啊”。日前,陕西省户县王大爷在农家书屋里乐呵呵地借走了他需要的两本科技书籍。
“十一五”期间,陕西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不断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实现了广播电视通到家、戏剧电影送进村、图书报刊免费看,广大群众读书看报、看戏上网、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村村通工程造福三秦
从1999年国家开始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以来,陕西已累计投资4.5亿多元改善广电基础设施,覆盖城乡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目前,全省广播电视光缆传输网总长度从2000年的49909公里增加到现在的63249公里。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从2000年的90.3%和91.41%提高到目前的96.71%和97.7%。广播电视节目分别从2000年的82套和98套增加到现在的101套和123套。有线电视用户由2000年的150万户提高到现在的500万户,较好地满足了广大农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文化需求。
同时,陕西率先在全国开始实施农村广播应急网工程,在为农村基层提供宣传工具的同时,还具有通过通讯工具远程传播应急信息功能。计划于2012年上半年全面完成全省181个乡镇、26135个行政村的广播应急网工程,目前已完成了9078个具有远程应急预警功能的行政村广播室建设任务,此工程得到国家有关部门高度肯定,受到基层组织欢迎,在陕西去年和今年防汛抗洪工作中发挥了很大作用,被陕南灾区农民誉为“救命喇叭”。
陕西还着力提升县级“村村通”服务水平和能力,新建了102个县级和500个乡镇标准化“村村通”服务站,初步建立起全省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
家门口享受影剧大餐
农村舞台艺术繁荣工程,主要是通过扶持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创作、开展送戏下乡演出,以及为县级剧团添置必要的演出设备等方式,推动农村舞台不断繁荣,保障广大农民群众有戏看,看自己的戏。
“十一五”期间,中、省累计投入4879万元,为56个剧团配车,为县级剧团配送了一批灯光、音响和流动舞台车,同时,对于创作排练贴近农民群众生活、反映时代意蕴、深受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剧(节)目,深入农村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演出的各级各类艺术团体给予资金补助。工程的实施提高了县级剧团为农村演出的服务能力,让广大农村群众足不出村就可以享受到高水平的文化大餐。
至2009年12月底,陕西10个市都组建成立了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101个县(区)成立了农村数字电影服务站,全省共有农村流动放映队1574个,配备农村数字电影放映设备1574套,配置了122辆农村电影流动放映车,实现了由胶片电影放映向数字化放映的全面转变,形成了覆盖全省的农村数字电影公共服务体系,使陕西成为全国第一家实现每个县配备一辆流动放映车和提前一年实现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全覆盖的省份,并率先在全国达到了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5年来全省农村电影放映150多万场次,观众3.5亿人次。其中,2010年全省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场次达到34.8万场,观影6105万人次,今年1至8月份农村电影放映26.6万场次,观影4500万人次。
陕西农村电影工作受到中央领导和广电总局的高度肯定,先后两次在全国农村电影工作会议上介绍了经验,并获得全国农村电影工作“组织奖”。2010年在兰州举行的全国中西部地区农村电影工作会上,陕西作为先进典型在大会上作了专题发言。
让农民迎来读书时代
农家书屋工程是党和政府为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而组织实施的五个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之一,也是解决广大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问题,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
自2007年,陕西建成覆盖全省78.9%行政村的农家书屋21602个、卫星数字农家书屋1070个。农家书屋投入使用以来,为农民提供了文化和阅读的精神大餐,已成为陕西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新平台、一张新名片。
据悉,大多数农家书屋建成以后,半年内的图书借阅量都在1000人次以上,占所在村人口的50%,在一些农村已经形成了读科技书、走致富路的良好风气,陕西建设农家书屋的成功实践和经验,得到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全国农家书屋建设领导小组的高度肯定,《中国新闻出版报》以《打造文化建设新平台》为题,大篇幅专题刊发了陕西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