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主导 社会参与 学校实施 学生受益
安徽省完善经济困难生资助体系
新学期开学伊始,为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各级各类学校正在认真做好“绿色通道”、生源地助学贷款、减免学杂费、免书本费、困难补助、补生活费等各项资助工作。目前,安徽省已基本建立了“奖、贷、助、补、减”等多元一体、覆盖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较为全面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学校实施、学生受益的助学工作格局。
2007年,党中央、江南平台入口
作出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重要决策。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及时出台实施意见,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并将其纳入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四年来,安徽省资助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普通高等教育以国家奖助学金和助学贷款为主,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勤工助学等为辅的资助政策体系已经建立,中等职业教育以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为主,顶岗实习、奖学金、学校减免学费等为辅的资助政策体系逐步完善,普通高中教育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体、学校减免学费等为补充、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资助政策体系初步形成,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深入推进,学前教育资助已在探索试行,基本做到各级各类教育学生资助全覆盖,有力促进了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初步统计,2007年以来累计资助困难学生550万人次,资助金额达69.6亿元。其中,政府通过财政发放国家奖助学金及免学费资助215万人次,资助金额达45.6亿元;学校通过事业收入提取助学经费资助306万人次,资助金额达8.3亿元;相关金融机构通过发放助学贷款资助29万人,贷款总额达15.7亿元。有关社会团体、爱心企业及各界有识之士也主动募集资金,积极捐资助学,发挥了重要作用。安徽省资助工作受到教育部表彰。
据了解,安徽省资助工作的主要做法有:在经费保障上,加大财政投入,明确各级分担办法,拓宽经费渠道,加强资金监管,做到制度化、可持续。在工作推进上,加强统筹领导,明确管理机构,落实工作人员,完善体制机制,强化督查考核。在政策统筹上,高等教育坚持以助学贷款为重点,协调完善了生源地助学贷款风险补偿办法,提高了相关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在做好中等职业教育、义务教育各项资助工作基础上,加快推进高中、学前教育资助工作,消除空白点。
在资助渠道上,落实政府主导责任,同时创新学生资助方式和渠道,各级共青团、妇联、工会组织积极牵线搭桥,不少企业、个人纷纷献爱心,实现了政府资助和学校资助、社会资助和个人资助、项目资助和非项目资助的有效结合。在具体操作上,制定出台高校、中职和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明确申请条件,严格把握标准,规范申报程序,完备审批手续,确保资助资金用到符合条件的学生身上。在助学方式上,通过推动各高校、中职学校和高中学校按平均5%的比例从事业收入中提取助学经费并增设勤工助学岗位等办法,鼓励学生通过劳动获取报酬,以提升能力、改善生活。在制度建设上,完善各类资助资金的评审发放制度、信息统计制度和考核奖励制度,提升资助工作规范化水平。
在加大资助力度的同时,安徽省还注重加强以诚信、感恩、自强为主要内容的宣传引导和思想道德教育,努力使受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同时成为诚实守信、自立自强和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实现从“他助”到“自助”再到“助他”的转变,让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够成长、成人、成才。(记者 陈婉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