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地方政务
 
来自上海“两会”特别报道:群众利益时刻放心上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iruorou.com   2010年01月31日   来源:解放日报

    回眸2009,总有一份温情令人动容:

    尤记得,一年前“两会”上,韩正市长作 《政府工作报告》谈到民生时,掷地有声:“越是经济形势严峻,越要关注和改善民生。”一年间,各项关注群众利益的民生举措频繁出台——促就业、增社保、试点经适房、扩大廉租房覆盖面……代表委员们感同身受:“一项项政策、一件件实事,温暖百姓生活。”

    今年“两会”,韩正市长作《政府工作报告》谈到民生,依然动情:“要始终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努力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好事。”

    “民生,是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会场上,代表委员们信心满怀:政府有了这份群众利益时刻放心上的责任与境界,百姓将会感受更多温暖、享受更美好生活。

    调结构惠民生“同步同利”

    当前的上海,经济渐趋回升,但基础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上海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如何将改善民生、惠及民生始终贯穿于调结构、促转型的全过程,让群众共享上海率先“转方式”的成果?

    “调结构与惠民生是 ‘同步同利’的正向关系,而不是发展经济和消耗财力的反向关系。”马伊里委员作了一个比喻说,一家开发商在郊区某地新建楼盘,一开始认为建房子能卖钱,而建学校等配套要投入,所以只建房子不建学校,结果新楼盘少人问津;后来开发二期,开发商多投入两三千万元,建楼时同步建学校,结果楼盘销售火爆。“调结构与惠民生不同步,对经济发展有制约,对民生发展更有制约。”

    不少代表委员深入分析,调结构不仅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还会对城市人口结构、素质、就业、教育、人们的生活方式、社区关系、基层秩序,甚至人们的价值观、文化传承、归属感等产生影响。“调结构时要有群众利益的观念,要把提高百姓生活水平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任连友代表说道。

    对惠民生而言,调结构、促转型将带来哪些机遇?全国政协委员周骏羽认为,调结构过程中,政府势必会出台一些产业支持政策,这些政策的赋予除应考量产业的经济贡献度外,还应考量产业的民生贡献度,如吸纳群众就业等。上海应该实施适度劳动力成本的产业政策,让更多符合条件的群众更好地就业。“这样做可能会提高企业成本,以前不敢做,调结构过程中就有了机会和可能。”周骏羽委员语气坚定。

    “调结构过程中,还要考虑分配问题。”统计显示,目前上海市民的收入差距主要体现在行业差距和城乡差距之间。调结构过程中,要研究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收入结构之间的配比关系。代表们建议,当前,相当一部分低收入人群仍然面临很多困难,关键是要提高国民收入中用于居民个人消费的比例。马伊里委员还建议,调结构过程中,要大力发展既和民生相关,又符合“转方式”方向的服务产业,如养老服务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

    “努力让每位市民都能感受城市的温暖,让每个家庭都能享受美好的生活。”《政府工作报告》描绘的蓝图,令代表委员们欣喜。

    改善民生不仅是投入问题

    数据,勾勒2009年申城民生改善新发展。

    “全市新增就业岗位59.6万个”、“完成来沪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11.6万人”、“新增养老床位1万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达到21.9万人”、“完成1257万平方米高层旧住房综合整治和3274万平方米多层旧住房综合改造”……

    今年,政府还将安排支出586.4亿元,推进民生持续改善:新增就业岗位50万个,新开工建设经适房400万平方米、动迁安置房800万平方米,并将继续扩大城镇职工基本社会保险参保人群。

    就业、社保、安居,每一项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杨全心代表高度评价:“民生领域舍得投入,惠民成效将显著提升。”同样受鼓舞的还有王智华代表:“政府改善民生的力度越来越大,百姓幸福指数将越来越高。”

    “改善民生,不仅仅是投入问题。关键是制定政策、实施实事时,要关注群众感受,了解群众需求。”许多代表委员冷静分析。徐静琳委员举例说道,此前,政府推进的70岁以上老人免费乘车等惠民工程,实施过程中却一度“花钱不讨好”,原因就在于政策措施制定出台前没有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一些委员还指出,政府为民实事工程惠及许多群众,如全市范围内社区“三个中心”的建设;但也有些项目利用率并不高,出现 “见物不见人”的问题。

    陈寅代表提出,为群众谋利益,应建立起有利于各级干部到群众中去“零距离”听民意的沟通机制。了解民生需求不能满足于网络调查和问卷调查,要让各级领导干部“沉”到群众中去。栾国梁代表建议,应建立相关制度、规范流程,给民生实事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以刚性保障。建立自下而上的民生决策程序,让民生决策在决策者遵循、百姓参与的互动中推进。而在钟晓敏代表看来,听民声、知民意,还要建立社情民意、社会问题的收集研判机制,不断提高政府公共政策的针对性和政府实事工程的普惠性。

    “改善民生,群众观点不能缺失。”来自信访部门的张示明代表深有感触:“当前,一些部门、干部的群众观念确实存在薄弱和不足的问题,再不创新工作方法、不重视群众利益,将阻碍上海发展。”为此,他建议有关部门在决策前充分倾听群众呼声,办事时充分考虑群众利益。

    聚焦重点同时协调不同利益

    “群众利益日趋多元化,改善民生如何既聚焦就业、社保、安居等重点,又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会场上,这一问题引发代表委员深思。

    黄绮委员谈到,民生问题不仅涉及每一个群众,还涉及政府管理服务的方方面面。因此,每一个民生政策出台,都可能会对不同群体产生利弊不同的影响。关键是要找到不同利益群体的相对平衡点,选择利益平衡点应该成为政府出台民生政策的基点。贺东风代表也建议,在民生保障方面,要尽量针对不同产业、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群体,制定“适度灵活、总体匹配”的政策举措。

    改善民生,有效协调不同群体利益,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合力。孙潮代表提出,能用市场手段加快解决的民生问题,应该在市场中寻求解决的途径;能够让社会力量解决的民生问题,应该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政府应该切实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型。

    当前,上海正在加快城市建设、推进旧区改造。代表委员们一致的观点是:这些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民生改善的需求。“目前正在一些中心城区推进的‘阳光动迁’模式,就有效搭建起了公开公平的利益协调平台。”高富林代表亮出观点:涉及大型社区建设用地时,对农民利益补偿,道路、交通、教育、医疗、生活设施等投入以及社会管理和服务成本落实等事项上,政府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确保各方利益平衡。马瑜代表建议,要根据不同收入群体制定多层次、全覆盖的住房保障计划,明晰不同收入群体对住房的不同需求,让有居住和改善需求的人都有预期。

    柴俊勇委员分析指出,不论是改革开放前的历史遗留问题,还是在改革开放、推进发展中产生的问题,所涉及的广大群众都曾为上海城市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贡献。这是一个特殊的利益群体,各级政府要带着感情去关注他们,作风扎实地去了解他们,下决心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式,切实解决他们的困难和诉求。(记者 陆一波 洪梅芬)

 
 
 相关链接
· 外汇局圆满完成09年“两会”建议和提案办理工作
· 各地“两会”代表委员纷纷为平抑房价建言献策
· 2009年两会温家宝与中外记者见面
· 江西"两会"代表委员议农民增收不再只靠风调雨顺
· 甘肃省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热议区域发展战略
· 黑龙江省部署春节和“两会”期间安全生产工作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