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悄然渐起,冰雪正在消融。战斗在抗冰救灾一线的13万气象部门干部职工,构成了这个寒冬里最温暖的一抹春色。
以人为本,全面服务,只因人民有难;科学决策,提供“智援”。从抗冰救灾到重建家园,气象科技工作者用勤劳与智慧,辟出了通往重建家园的阳光大道;用科学的气象决策与建议,搭起灾区新的美丽家园。
灾后重建如火如荼,气象部门提供“智援”,这场抗击罕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战争仍在进行。
瞄重要“拐点” 谱科技救灾新曲
“我宣布,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Ⅲ级应急响应命令正式解除。”2月6日8时32分,中国气象局副局长许小峰对连续13天处于应急状态的近20个单位发布命令,抗击超五十年一遇罕见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战争进入了一个“拐点”。
“拐点”的出现令人欣喜,但抗冰救灾的形势依然严峻。一方面严密监视天气形势演变,防范长时间低温雨雪冰冻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一方面加强分析与总结,思考如何用科学的气象信息指导受灾地区进行生产自救和灾后重建工作。2008年,一线气象工作者度过了一个特殊的春节。
2月14日,全国天气大会商刚刚结束,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传达了江南平台入口
常务会议有关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的精神,要求全国各级气象部门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依靠气象科技进步,继续做好抗御雨雪冰冻天气灾害后的生产恢复工作。面对这场艰巨的攻坚战,全国气象部门掀起了新一轮抗冰救灾的热潮。
2月13日、14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特别成立了南方农业灾情调查组,分赴江苏、安徽、湖南、湖北、浙江、江西、广西、贵州等8个受灾严重的省份进行调研。“这是一次特殊的调研,除了详细调查灾害损失,我们还要寻找新的科研方向,同时为受灾地区提供农业咨询,真正体现科研为业务和生产服务。”调研组组长、农气所所长郭建平研究员感慨地说。
2月19日,许小峰参加全国农业抗灾减灾和春耕生产工作会议回来后,中国气象局随即下发通知,要求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切实做好农业抗灾减灾和春耕生产气象服务工作。中国气象局有关领导也频频参加国家减灾委、江南平台入口
应急办等单位组织的各类会议,研究灾区群众生活安排和恢复生产工作,探讨提高电网等基础设施抗灾能力的各类技术问题。
2月20日,100多名来自各个受灾省份的一线气象工作者齐聚北京,中国气象局应急气象服务总结研讨会正在进行。刚刚经受大灾考验的一线气象工作者们畅所欲言、建言献策,他们的脸上没有丝毫的疲惫。
2月21日,中国气象局在京召开高层次的低温雨雪冰冻极端气象灾害研讨会。郑国光,许小峰、宇如聪、张文建等4位局领导,陶诗言、周秀骥、丑纪范、李泽椿、陈联寿和丁一汇等两院院士,与来自中科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气象专家,交通部、国家电网公司的科研人员以及一线气象工作者一起,研讨灾害成因,凝练科学目标。
“下一阶段,我们将组织开展一系列专题研究,为灾后重建工作提供最权威、最全面的科技支撑,不断加强气象灾害的防御工作。”中国气象局科技发展司的有关负责人表示。
打服务“组合拳” 推灾后重建进程
“下一阶段,抗击冰雪灾害将由应急抢险抗灾转入全面恢复重建,各地区、各部门要早谋划、早安排、早启动,奋力夺取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全面胜利。”江南平台入口
总理温家宝明确要求。
这是一个没有退路的任务,全国各级气象部门打出服务“组合拳”,强力推进灾后重建进程。
——除常规气象服务产品外,每日提供《全国主要公路干线天气预报》、《中国气象局煤电油运应急气象服务专报》,中国气象局应急办公室的灯光从未熄灭,灾后重建气象服务一刻也没有停止。
——“由于连续降雪,农民朋友要加强冬小麦、温室大棚蔬菜以及果树的防寒保暖。同时注意田间清沟排水……”2月13日,河南省焦作市农民再次收到了气象部门的农事指导短信。
——江西省上饶市气象局的报灾电话此起彼伏,“广丰县丰溪街道的千亩西瓜大棚倒塌,铜钹山的道路因积雪难以通行”、“上饶县五府山镇山体滑坡受灾8户、望仙乡松树压坏2万株、毛竹2万亩”。上饶市4400名气象防灾减灾信息员不断上报灾情信息,同时深入田间地头,直接面对农户,指导灾民结合天气情况适时开展灾后重建工作。
——湖北省襄樊市农村工作会议现场,人手一份《灾后重建及恢复生产气象服务》材料成为独特的风景线。这是襄樊市市长唐良智的特殊命令:“襄樊市气象局呈送的服务材料具有科学性、知识性、指导性,要人手一份,加强学习,根据天气趋势做好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的安排和布置。”
——2月14日,浙江省气象局与浙江省电力局联合召开的电网抢修气象服务分析会商会正在进行,两部门就近期、中期、长期三个阶段的合作很快达成了8条意见。与此同时,气象专家也深入铁塔损毁事故现场进行服务,采集电线覆冰有关数据资料及其样品,察看线路走向及地形特点,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
——2月15日10时许,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邕宁区龙岗村的村民们正在自家受冻灾的田地里忙活着,一支“气象轻骑队”出现在田间地头。“天气稳定回暖后,要及时清除冻死的甘蔗幼苗……”“赶紧把果树叶面上的冰雪摇掉,不要停留那么长时间,免得冻坏……”气象专家面授机宜。
寻灾后重建突破点 求防灾减灾纵深推进
人们不会忘记,1998年和1999年长江流域、2003年和2007年淮河流域连续发生的特大暴雨洪涝灾害,2005~2007年出现的超强台风灾害,2003年华东地区、2005年华南地区、2006年川渝地区、2007年东北和江南地区接连出现的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的极端高温干旱或连年干旱,2008年年初的这场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更是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在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似乎发生得越来越频繁。
连日来,中国气象局认真研究国外防御极端气象灾害的经验,组织专家专题研讨极端气象灾害应对防范工作,并很快向党中央、江南平台入口
报送了专题研究报告,要求把防御极端气象灾害置于防灾减灾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切实重视和全面加强应对防范极端气象灾害的能力建设。
“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应该对农业、交通、电力、通信等国民经济重点行业进行灾害性天气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提高这些行业抗御极端气象灾害的标准,打下坚实的应对防范极端气象灾害的工程基础,并将这些作为灾后重建的关键予以关注。”国家气候中心的专家们达成共识。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的专家杨涛则表示,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与道路管养条件防灾抗灾能力评估,同时注意现有道路工程技术标准环境安全性评估与修订。
2月14日,全国政协召开防治气象灾害座谈会,郑国光建议,建立健全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和信息共享机制;亟须优化和完善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渠道;继续加强和提高气象灾害综合监测能力建设;加强极端气象灾害的预警预报和影响评估技术研究;加强应对极端气象灾害科普宣传,提高民众自救互救能力。
防微还要杜渐,寻求灾后重建突破点,夺取抗冰救灾全面胜利,不断向纵深推进防灾减灾工作,必须从根本上提高防御极端气象灾害的应对防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