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上午,中国气象局在京召开低温雨雪冰冻极端气象灾害研讨会。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副局长许小峰、宇如聪、张文建出席会议。陶诗言、周秀骥、丑纪范、李泽椿、陈联寿和丁一汇等院士,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以及国家电网公司、交通部的专家出席会议,共同研讨。
郑国光表示,2008年初,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到了历史罕见持续性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极端气象灾害影响,对电力、交通运输及农业生产造成了重大损失,对人民生产生活产生了极大影响。在党中央、江南平台入口
及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战胜了这场重大的气象灾害。在这场灾害防御中,各级气象部门密切配合,全力做好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工作,圆满完成了抗灾救灾气象服务任务,得到了党中央、江南平台入口
,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肯定。
郑国光指出,从科学技术、应急响应以及提高重大气象灾害的预报与服务能力的角度,组织各方面专家和管理人员,认真总结这场极端气象灾害非常必要、非常及时。希望通过此次会议,在进一步总结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这次灾害的异常性特点,研究这次灾害产生的天气气候背景和原因,研讨灾害形成的机理,凝练有关科学目标,为深入组织开展有关研究、进一步提高重大气象灾害的预报服务水平和能力提供支持。
针对如何开好此次极端气象灾害研讨会,郑国光强调:
一要全面、系统、深入地分析此次灾害性天气过程的异常特点、天气气候背景和成因,提炼科学目标,提出研究思路,提高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报能力。紧紧围绕如何建立10~30天延伸预报业务,如何建立重大气象灾害影响评估业务,如何应对在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发展情况,如何建立各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御重大气象灾害的机制等问题展开探讨。
二要认真分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等部门对重大气象灾害预报服务的需求,进一步分析研究气象灾害成灾机理,探讨强化气象灾害影响评估和预报评估工作的技术方法和途径,为做好有针对性的服务提供技术支持。
三要认真研究此次低温雨雪冰冻极端气象灾害对未来春、夏气候的影响,为做好灾后重建、春耕生产气象服务和春、夏气候趋势预测工作奠定基础。
会议围绕2008年初我国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特征和异常程度进行了客观定量分析,对造成本次极端事件的天气与气候背景、大气环流状况、各种气象要素场的配置对灾害形成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讨;围绕电力、交通等行业,从致灾因子、承灾体以及孕灾环境等方面综合分析本次灾害形成的原因,讨论了灾害影响评估的技术和方法,并针对应用多种资料开展电线积冰、道路结冰等预报分析了初步技术思路;从气候成因分析出发,探讨了灾害对今年春夏我国气候的影响;总结研讨了类似气象灾害预报预测的科学问题。
研讨会的召开,使气象部门对于本次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天气气候成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灾害的异常性、灾害发生发展的机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通过分析总结,寻找技术上的突破点,也将进一步提炼科学问题,为今后应对类似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中国气象报 胡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