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互动>> 建言议政
 
工人日报评论员文章:城市形象的好坏由谁说了算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iruorou.com   2007年01月19日   来源:工人日报

    来自1月16日《人民日报》的一则报道说,河南省叶县城关一花园小区的业主在房顶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很快,被通知必须拆掉,“否则将依照有关规定强制拆除”。有关负责人解释,这一花园小区是县城新区的形象窗口,“房顶上疙疙瘩瘩不好看”,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明确指示,为服务大局,不影响市容市貌,这里不能安装太阳能热水器。

    此事一出,舆论质疑一片———又是拿“市容”、拿“城市形象”说事!

    从旧城改造中将文物古建筑一拆而空,到举债兴建“标志性工程”、“形象工程”,以及城管为清理街头商贩而屡屡上演“全武行”,诸如此类的事都有一个共同的理由———为了改善市容,为了提升城市形象。在很多情况下,“城市形象”成了一些人动辄拿来为某项决策开道的最冠冕堂皇的借口。似乎只要搭上“城市形象”的边儿,事情就有了天然的合理性,就可以所向披靡,谁也不能阻拦。可我们要问的是:城市是谁的城市?城市居民需要什么样的城市形象?城市形象的定位由谁说了算?

    城市的主人当然是广大居民;城市形象绝不止于外表的光鲜,人居的舒适与自由程度才是城市形象的坚实内核;城市形象的定位应充分考虑广大居民的意见。但可惜,现实往往并非如此。某些城市形象的定位并不理睬百姓的感受,往往由少数管理者说了算。于是,形式主义的东西甚至违法违规之事大行其道,百姓的利益及城市发展的不当成本也往往被忽略。

    比如,某些城市对百姓日常生活的小街小巷的脏乱差不闻不问,同时却举债大建“形象工程”、“临街风景”。对此,没人问一问:城市是否有支撑这些“形象工程”的财力?这些工程是不是城市发展中最迫切需要的?有没有更为迫切的需要投资的地方,百姓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出行难解决得如何?比如,建了仅十几年的高楼被一炸了之,只为了城市“整体形象”,这有多大的浪费?有没有人心疼?比如,诸多有着文物价值的古建筑在推土机的轰鸣中消失,城市建筑风貌欧美化、雷同化,珍贵的历史文脉中断,其损失又如何计算?比如,城市道路改造中,取消自行车道,没人问一问这使普通百姓出行更便利了还是更困难了?

    说到底,城市形象不能只由少数管理者说了算,要有章可循,要由国家法律法规说了算。比如建设部等5部门近期出台的《关于加强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即要求,大型公共建筑不能劳民伤财,不能贪大求洋。对于现行法律法规未覆盖到的领域,则必须确立一个重要理念,即城市形象绝不只是城市外表看起来多漂亮、多气派,它更取决于居民的幸福程度,其正当权利是否得到尊重与保护,其生存成本是不是保持在较低水平,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空间是不是足够大,等等。

    如果能够按照这样的理念定位城市形象,则必须要有畅通的渠道,让广大公众能参与城市形象的塑造,而不是只等某些部门拍板后,百姓满意的要接受,不满意的也不得不接受;要让健全的法律法规约束管理者依法办事;要让更多的人明白,城市是广大居民的城市,城市形象的好坏,公众最有发言权,且这种权利无可剥夺。(刘文宁)

 
 
 相关链接
· 工人日报评论:年终考评形式化虚假化之风当刹
· 工人日报评论:保障职工生命和健康工会大有可为
· 工人日报评论:以创新发展深入实施送温暖工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