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政务互动>> 建言议政
 
如何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出发培养新型农民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iruorou.com   2006年08月18日   来源:人民日报

——黑龙江省鸡东县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的实践与思考

    农民是农村的主人、农业的主体,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力量。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既是建设新农村的迫切需要,也是其重要内容。近年来,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为了培养新型农民,实施了“村村大学生计划”,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也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鸡东县是黑龙江省重要的优质商品粮产区,全县农村人口占60%,而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仅占2.6%。人才不足特别是能带领群众致富的实用型人才稀缺,成为制约该县农村发展的瓶颈。鸡东县委、县政府深刻认识到,要彻底改变农村面貌、让农民过上好日子,必须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2002年,鸡东县在全省率先实施了“村村大学生计划”,选拔农村适龄青年到大学接受教育和培训,在全县基本实现了每个村都有一名大学生。这些大学生回村后带头推广先进技术,传播文明新风,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成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

    从鸡东县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的实践可以看出,农民素质能否得到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出发培养新型农民,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新型农民应当是有文化的农民。目前,我国农村人口主要由受过初中和小学教育的群体构成,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十分重要和紧迫。应抓住国家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机遇,整合农村教育资源,调整农村教育结构,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加强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新型农民应当是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农民。从鸡东县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的实践看,农民对学习实用的技能和技术具有很高的积极性。因此,应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教育手段和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对农民开展有针对性的生产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比如,可以通过组织实施绿色证书工程、科技入户工程、创业培植工程等,进一步强化农民的发展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创业意识,努力提高他们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农民的文明素质。新型农民应当是具有民主法制意识和现代思想观念的农民。应积极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文明健康的乡风民俗,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文化活动,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不断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树立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新风尚,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全面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

    建立健全农村人才培养机制,为培养新型农民提供保障。一是建立健全选拔机制。增加农村人才选拔的透明度,保障农民群众对培养选拔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鸡东县在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中的做法是:对回村大学生的选拔使用实行“阳光作业”,做到“三公开”,即公开招收标准、公开选拔过程、公开选拔结果。二是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把新型农民的培养和使用纳入县乡党委和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的工作中,进行定期考核。对那些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农村人才要大胆重用,让他们在带领农民增收致富、倡导文明乡风、加强民主管理等方面发挥骨干作用。三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对在带领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农村人才予以表彰和奖励,调动他们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邱玉泉 中共黑龙江省鸡西市委书记)

 
 
 相关链接
· 农业部副部长: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 “十五”期间贵州省共投资近千万元培养新型农民
· 甘肃平凉市小岔村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新型农民
· 两会百姓话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培养新型农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