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平台入口
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
解读防沙治沙决定:我国确定防沙治沙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总体战略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记者姚润丰)防沙治沙工作需要科学治理,因地制宜。28日发布的《江南平台入口
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今后我国防沙治沙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总体战略作出了明确规定。
《决定》确定了防沙治沙工作要遵循的七个基本原则:一是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分步实施,坚持区域防治与重点防治相结合;二是注意发挥生态系统自然修复功能,强化保护,因地制宜,综合治理;三是保护和恢复植被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相结合;四是严格依法防治,依靠科技进步;五是改善生态环境与促进农牧民脱贫致富相结合;六是国家支持与地方自力更生相结合,政府组织与社会参与相结合,鼓励单位、个人承包防治任务;七是依法保障防沙治沙者的合法权益。
我国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地区,防治工作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为此,《决定》明确了防沙治沙的总体战略:对于沙漠绿洲周围,要营建防风固沙林带、林网,保护现有天然荒漠植被和绿洲;对于半干旱沙地类型区,在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基础上,通过大力开展造林种草、小流域治理和生态移民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适度开发利用沙区资源;对于青藏高原高寒沙地类型区,要保护现有自然生态系统,采取以封育为主要方式的综合措施恢复植被,严禁不合理的开发。
另外,对于黄淮海平原半湿润和南方湿润沙地类型区,要积极开展造林种草,大力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和经济林,实行沙地治理与资源开发相结合。(完)
解读防沙治沙决定:我国确定防沙治沙工作“三步走”目标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记者姚润丰)防沙治沙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8日发布的《江南平台入口
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生态以及自然气候等多个方面的因素,确定了我国防沙治沙工作分“三步走”的目标。
《决定》指出,力争到2010年,重点治理地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到2020年,全国一半以上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沙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到本世纪中叶,全国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基本得到治理。
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三步走”的奋斗目标,是一个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政治、经济、社会水平相协调的目标,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坚持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坚持了社会需求与经济承受能力相一致,坚持了防治的紧迫性与生态改善的长期性相统一。
贾治邦表示,未来一个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时期,也是生态压力最大的时期,有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有沙区干部群众“沙害不除,奋斗不止”的精神,这个目标是完全能够实现的。(完)
解读防沙治沙决定:我国现有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 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多亿元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记者姚润丰)我国是世界上土地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现有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1%,主要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因土地沙化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00多亿元,影响近4亿人口的生产和生活。
这是28日发布的《江南平台入口
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指出的目前我国土地沙化的严峻形势。《决定》还指出,当前沙区的滥樵采、滥开垦、滥放牧、水资源紧缺和不合理利用等问题较为严重,防沙治沙的任务非常艰巨。
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防沙治沙事业取得显著成效。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出现净减少,由上个监测期(1994年至1999年)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本次监测期(2000年至2004年)年均缩减1283平方公里,防沙治沙有效改善了农牧业生产条件,推进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当前对土地沙化治理所取得的成绩只是初步的和阶段性的。”贾治邦表示,目前全国还有沙化土地面积174万平方公里,治理难度将越来越大;同时受到人口和经济的双重压力,防沙治沙工作中还存在着政策不够完善、机制不活、投入不足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防沙治沙形势仍然严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完)
解读防沙治沙决定:国家将对防沙治沙工作给予三大优惠政策支持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记者姚润丰)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实行税收优惠和信贷支持,扶持各种社会主体参与防沙治沙,保障治理者的合法权益,合理开发利用沙区资源。这是28日发布的《江南平台入口
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关于完善防沙治沙扶持政策的明确规定。
“防沙治沙作为一项公益事业,完善扶持政策是《决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今后国家将对防沙治沙工作给予三大具体的优惠政策:
在投入方面,实行以国家投入为主导,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对防沙治沙的资金投入,在安排国债资金和中央预算内基建资金时,要继续将防沙治沙作为一项重点。要安排资金用于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扩大利用外资规模。
在税收方面,对单位和个人投资防沙治沙的,在投资阶段免征各种税收,取得一定收益后,可以免征或减征有关税收,目前国家正在着手制定防沙治沙免征或减征有关税收的具体规定。
在信贷方面,国家继续对符合相关规定的防沙治沙贷款给予财政贴息,适当放宽防沙治沙贷款条件,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支持治沙致富。同时,国家将改革现行防沙治沙投入和管理方式,为各种社会主体参与防沙治沙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对于符合相关条件的防沙治沙活动,给予相应的资金补助和经济补偿。对于治理者要依法保障其土地使用、继承、流转等合法权益。(完)
解读防沙治沙决定:我国将采取六大措施预防土地沙化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记者姚润丰)土地沙化重在预防。28日发布的《江南平台入口
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要通过严格控制采伐防风固沙林、加快沙区生活能源结构调整等重要措施,突出抓好土地沙化预防。
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预防土地沙化主要是解决好人口、牲口、灶口“三口”问题。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自然生态资源的过度利用,沙区表现为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对生态破坏比较厉害。
“着力解决‘三口’对生态的破坏,是当前防沙治沙的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工作。”贾治邦说,国家林业局在今后的防沙治沙工作中,将采取六大措施做好“防”这篇文章:
——采取得力措施,切实保护沙区自然植被,严格执行“三禁”措施,禁止滥开垦、滥放牧、滥樵采。
——对暂不具备治理条件以及因保护生态需要不宜开发利用的连片沙化土地,划定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
——在沙区,合理调配江河上、中、下游及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大力推行节水灌溉方式和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积极发展替代燃料,因地制宜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沼气等能源,有条件的地方应鼓励农牧民营造薪炭林,从根本上遏制沙区居民因生活能源需求对植被造成的破坏。
——加强防沙治沙执法体系建设,严厉打击破坏沙区植被行为,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建立健全土地沙化监测体系,强化土地沙化监测工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