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政务互动>> 权威访谈
 
 
山东省委副书记姜大明谈推进新农村建设
中国政府门户网站 www.iruorou.com   2005年11月09日   来源:经济日报

    记者从10月29日到11月1日,历时4天,参加了济南市科学发展情况交流现场会议,或乘车或步行,行程1100多公里,参观了10个县(市)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亲身感受了各县(市)区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今年前三季度,济南实现生产总值1327.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76.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4.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9%、25.9%和26.9%。从山东省委副书记、济南市委书记姜大明在交流会上的讲话中看到,突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其强调的重要内容。就此话题,11月2日,记者采访了姜大明同志。

    记者:在几天的参观中,我们深切感受到济南上下正在以饱满的热情和干劲,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的一个突出重点,请您谈谈对此的认识。

    姜大明: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明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这二十个字,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对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既源于实际又指导实际,既来自群众又造福群众,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很具体。在发达国家,出城走很远到农村,差距不大;我们国家出了城就是农村,多数地方城乡差距很大。近年来,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较快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城乡二元结构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难点都在农村。我们强调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现代化省会城市的重要意义,始终摆正“三农”工作在全局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地位。

    记者:济南“三农”工作亮点纷呈,有哪些具体措施?

    姜大明:济南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多年未有的好形势。2004年粮食总产达到242.7万吨,增长10%,创5年来最高水平;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118.7亿元,同比增长7.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16元,增长13.7%,8年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并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济南从实际出发,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一是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济南市2004年二、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已达93%,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89亿元,城镇化率达到52.2%,这已具备了反哺农业的条件。二是深化农村改革,落实农村政策。去年章丘市、市中区、历下区、槐荫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免征农业税,其他县(区)减征三个百分点,共减征1.26亿元;今年各县(市)区全部免征农业税。三是调整结构。四是改变村容村貌,提高生活质量。艾家村建设文明生态村,实现硬化、亮化、美化;建起80个沼气池,使人畜粪便转变为有机肥料和燃料,形成了农村能源综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生活理念。五是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已连续3次实行村民委员会直选,支部书记、村委主任“一肩挑”的,已占全市70%。

    记者:农村面临哪些薄弱环节?

    姜大明: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发展滞后是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是非常薄弱的环节。上学难、看病难、饮水难、行路难、养老难等都是大难题,特别是前两难更为突出。有人编出顺口溜:“一次住医院,一年活白干。”甚至出一个重病人,一辈子缓不过劲。所以我市突出解决农村的上学难、看病难问题,加大教育、医疗改革力度,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步伐。例如章丘市今年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施了“两免一补”;投资1200万元,新建4处乡镇敬老院和10个五保村,3年内实现五保老人全部财政集中供养;从今年起,用3年时间由财政各投入9000万元分别用于南部山区开发和179所农村中小学、353处乡村卫生院所的标准化改造,使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体农民。

    记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和难点在哪里?

    姜大明:在于各级思想统一,思想一致就好办。要全面、系统地理解二十个字,要避免简单化、片面性。不能为了政绩,急于求成,搞“一刀切”,搞形式主义,形式主义的东西不仅不能造福农民,还会加重农民负担。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坚决杜绝好大喜功,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记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动力在哪里?

    姜大明:加大投入是重要的,但投入是有限的,单纯用钱买不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因此,最根本的还是要以人为本,发挥、调动、保护好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在党的农村政策扶持下,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而要真正把农民的主体作用发挥好,最重要的是提高农民素质,文盲建设不出新农村。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济南全市180万农村劳动力中,已有84.45万人被政府有组织地从田间地头转移到二、三产业,走上了致富路,重要的一条就是注重培训农民,使其有一技之长。可见,对农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同时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 (记者 管斌 瞿长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