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江南平台入口
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是民族振兴的必然选择。在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中,大学要全面发挥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引领文化等多方面的作用,特别要注重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知识贡献。
一是以“985工程”二期为契机,推进高校创新体系建设,产学研结合取得较大成效
高校创新平台体系由三个“金字塔”和一个“平台”组成。一个“金字塔”是指知识创新体系,它的顶层为国家实验室和大科学中心,中层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底层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另一个“金字塔”是指工程技术创新体系,顶层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下面依次是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第三个“金字塔”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一个“平台”就是成果转化与服务平台,包括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等。目前,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实验室3个,占总数的一半;国家重点实验室125个,占总数的63.13%。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5个,占总数的44%;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7个,占总数的27%。高校还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62家,国家技术转移中心8个。另外,有关高校共建设985科技创新平台252个。这些平台经支持、培育,将通过竞争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等国家研发基地行列,有效地推动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长期以来,高校与部门、企业、科研院所加强合作,积极探索建立产学研联盟的新机制。所有高校都在不同程度上、通过不同方式与地方和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自1996年以来,历年高校科技总经费中均有50%左右来自企事业单位。2006年初,教育部与广东省全面开展产学研合作,有力地促进了广东省区域经济的发展。高校加强与国内大企业集团的合作,如2006年底,西北大学牵头承担了中石化“十一五”重大研究项目,中石化投入研究经费1.5亿元。
二是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和杰出人才聚集取得巨大成绩,取得了一批自主创新标志性成果,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
2006年,教育部继续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聘任了205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支持高校优秀创新团队63个,支持新世纪优秀人才918名。教育部与国家外国专家局共同实施了“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资助了51个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截至目前,共支持了77个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2006年,在科技部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高新技术研究重要力量的地位日益凸现。依托教育部立项的973计划项目数为26项,占当年项目总数的40%。此外,教育部还牵头负责蛋白质研究、量子调控2个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组织工作。全国高校共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06项,占当年总数的66.25%。高校承担的863项目数比“十五”同期有明显增长。积极组织高校围绕国家目标,结合国家需求,通过产学研结合,争取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并牵头或参与承担了一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2006年,南京大学和香港大学各获得1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得1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专用项目)。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作为第一单位各获得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另外还有数项科技进步一等奖也有高校参与。
2006年,我国第一个采用纯IPV6技术的下一代互联网CERNET2主干网建成开通并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多项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中国教育科研网格(ChinaGrid)资源体系雏型基本形成,关键技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三是高等学校在国防工业现代化建设和保障国家安全方面正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为国防工业现代化和国家安全服务,是高等学校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也是提高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内在要求。经过较长时间准备,2006年12月,教育部召开了“高等学校国防科技工作会议”,总结了“十五”期间高等学校国防科技工作的成绩与经验,全面部署了“十一五”期间的高校国防科技工作。多年来,高校承担了一大批国防预研、军品协作配套、军口973等重大科研任务,涵盖了军工科研的众多领域和若干计划,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凝聚了一批科技创新人才,对于加快我国新军事变革,推动国防科技现代化和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跨越式发展,全面提升我国国防科技的整体实力和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是积极推动地方高校科技工作,充分发挥他们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
地方高校占我国高校数量的95%,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内知识创造、积累与传播的重要基地,是科技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与平台,是传播科学精神、科学道德以及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担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为了进一步加强地方高校科技工作,2006年,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若干意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各地区结合自身情况出台了许多具体措施,正在贯彻落实。地方高校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