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农业部选择黄淮海中强筋小麦、三江平原水稻、西北内陆棉花、西北黄土高原苹果、浙南闽西粤东柑橘、桂中南“双高”甘蔗、东北奶牛、黄渤海出口水产品等8个产业带进行重点推进。一年来,共落实100多个项目,扶持资金超过2亿元,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是区域布局更加优化。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四大粮食作物的集中度分别达到86%、92.3%、62.1%、53.2%。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北内陆三大棉区集中度达到97.5%;长江流域油菜集中度达到85%;渤海湾和西北黄土高原两大苹果产业带集中度达到87.8%,甘蔗、柑橘、肉牛、奶牛和水产品等优势农产品的集中度也明显提高。
二是优质化率不断提高。优质专用小麦、优质水稻、高油大豆面积已占全国种植面积的一半,其中优质专用小麦面积比2001年提高了34个百分点。双低油菜和优新苹果面积超过七成,名特优新畜禽、水产品明显增加。
三是产业链条不断延伸。2006年主要农作物订单面积5.28亿亩,主要粮食品种订单面积超过总面积20%。一批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加工带(区)正在兴起,内蒙古的乳品加工,河南、河北的小麦和肉类加工,吉林的玉米和肉牛加工等带(区)发展势头强劲。全国已初步形成了以582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为核心,3750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为骨干,15万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纽带,带动8726万农户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四是比较优势逐步显现。我国苹果已出口到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苹果汁和橘瓣罐头出口占全球贸易量的80%以上。东南沿海、黄渤海及长江中下游水产品出口量占全国出口总量的98%,其中,对日鳗鲡出口量占据日本90%以上的鳗鲡进口市场,对美罗非鱼出口量占据美国60%的罗非鱼进口市场。(农业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