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上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频繁发生。近年来,我国相继出现了非典型肺炎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建立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预警体系,防疫于源头,已成为当务之急。为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应急管理,2005年,本着“第一时间发现、第一现场处置”和“立足当前、谋划长远”的要求,我国从防疫于源头出发,充分利用林业系统内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鸟类环志站、森林病虫害防治站、自然保护区等现有机构,通过资源整合和功能合并,强化能力建设,拉开了我国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建设的序幕。
根据候鸟等野生动物在我国的分布情况,在候鸟等野生动物重点聚集分布区域,建立了第一批150处国家级、402处省级和450处地(县)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监测站,布设监测点和巡查路线近万处。未设立监测站的区域,按照《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的要求,将监测任务和责任逐级分解到基层林业主管部门,迅速建立了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截至目前,全国各级监测站点专职监测人员已达8000余人,兼职监测员3万余人,初步组建了一支技术精湛、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监测队伍。至此,一个以国家和省级监测站点为骨干,地县级站点为补充,人员较为完备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在我国初步建成,并迅即在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中发挥出重要作用。2005年发生在青海湖、2006年发生在青海玉树州隆宝镇、果洛州玛多县及西藏那曲地区的候鸟高致病性禽流感事件都是由监测人员在第一时间发现,为将疫情扑灭在第一现场抢得了先机。(林业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