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充分发挥农业大机械力量强的优点,加快发展农机作业合作社,通过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提高单位资源产出水平、提高粮食生产科技含量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途径,有效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单产水平不断提高。全省粮食综合亩产由2003年的213公斤提高到2007年的252.7公斤,增长18.6%。今年以来,垦区农机跨区作业面积达到1427万亩,水稻叶龄诊断等先进生产技术在农村推广面积达到5000多万亩。
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黑龙江省重点抓了农业水利、农机化、地力培肥和植保等四大工程建设。2003年以来,全省共投资47.5亿元加强农田水源建设,新增水源保障能力20.6亿立方米,新增旱涝保收田1373万亩;组建813个农机作业合作社,扶持发展农机大户1.2万户,新增大中型拖拉机26.7万台,配套农具63.9万台套,使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82%;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6亿亩,治理水土流失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面积1234.6万亩。全省建立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项目25个,建立专业植保服务队2172个,购置航化飞机40架、机动式弥雾机2.7万台,实现了各类生物灾害不蔓延、不成灾目标。通过几年的努力,黑龙江省大部分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由降转升,肥料利用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今年同样遭受旱灾,深松地块大豆平均亩产要比不深松地块高出100公斤左右。
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黑龙江省把实施农业标准化作为挖掘粮食增产潜力的突破口和关节点,扎实推进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和科技入户工程;层层建立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举办田间博览会、召开现场会等,并通过发挥农机作业合作社作用,培植种粮大户等多种方式,努力提高农业标准化技术到位率。目前全省种植粮食1000亩以上的大户发展到1.1万多户,带动土地流转2050万亩;发展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1080个,会员11万户,种植粮食1200万亩。全省10项模式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推广面积已达到1.56亿亩次,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1%,比2003年提高3个百分点。
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以效益为中心,优化种植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黑龙江省重点建设了中、南部玉米产业带和以三江平原、江河谷地为主的水稻产业带,规划了“两江一湖”水稻基地建设项目,使高产优质粮食品种水稻的种植面积迅速增加。今年全省水稻、玉米等高产粮食作物种植8962万亩,比上年增加1187.8万亩;通过增加粮食面积、优化种植结构增产粮食40亿公斤。(记者 张桂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