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11月1日电(记者张泽伟、邹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国宝1日在天津表示,中国船舶制造业发展迅速,但整体竞争力不强,需要加强自主创新和资源整合力度,使中国由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转变。
在天津举行的“国际海运(中国)年会2007”会议上,张国宝说,中国海运的发展,带动了船舶制造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造船业呈现出经济增长较快、质量效益提高、产业技术升级的发展态势。
但他同时认为,虽然中国造船业具有劳动力丰富且成本低的优势,但造船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强。他说,中国自主设计的主流船型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品牌,高新技术船舶仍然要依赖国外设计,而且配套产业严重滞后,造船业能源资源消耗也处于较高水平。
张国宝说,目前,中国正面临海运事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在整个经济稳定快速发展、海运和造船形势良好的大背景下,造船企业一定要抓好自主创新、产业升级、节能降耗等工作,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使中国逐步完成从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的转变。
统计显示,2006年中国造船产量达到1452万载重吨,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9%。
我国造船能力壮大 产品结构优化
新华社天津11月1日电(记者张泽伟、胡梅娟)1日在天津举行的“国际海运(中国)年会2007”会议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国宝说,我国已制定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10年和2015年,造船能力将分别达到2300万吨和2800万吨,形成上海长兴、青岛海西湾、广州龙穴、大连等一系列大型造船基地。
统计显示,2006年我国造船产量达到1452万载重吨,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9%。2006年底手持船舶订单6872万载重吨,比2000年增长5.5倍。今年上半年,新接订单4262万载重吨,比去年同期增长165%,占同期世界市场份额的42%。
近年来,我国造船业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油船、集装箱船、散货船三大主流船型占主导地位,其中油船、集装箱船手持订单占世界份额分别从不足10%提高到30%和21%,散货船已达到28%。
同时,我国已进入大型液化天然气船、万箱级集装箱船、30万吨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等高端产品市场,大型船用柴油机曲轴实现了批量生产。
我国造船业经济效益也大幅度增长,2006年全行业利润96亿元,同比增长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