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三站四网建设,即加强国家气候观象台、国家气象观测站和区域气象观测站的建设,构建国家气候监测网、国家天气观测网、国家专业气象观测网和区域气象观测网。
截至2006年底,我国有国家气候观象台249个,国家气象观测站2297个,其中有157个站承担酸雨观测,24个站承担沙尘暴监测,98个站承担太阳辐射观测。2006年建成自动气象站2075个,实施了29个无人自动气象站建设,启动了5个国家气候观象台的试点建设。气候监测业务稳步向气候系统领域拓展,在加强大气和海洋监测的同时,收集处理冰雪观测和分析资料,开展冰雪圈监测,制作并发布《积雪监测》和《极冰监测》业务产品。启动了高温热浪监测预警业务系统建设,针对我国气候特点,初步完成高温热浪业务指标设计。完成了68个酸雨观测站建设,站网总数达157个。新建区域气象观测站9985个,总数达15507个。完成18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建设,累计已完成118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建设。全国共建成88个闪电探测站,初步建成国家雷电信息处理中心。
2006年完成4部L波段探空系统建设,L波段探空站总数达81个;完成22个站的701雷达改造,开始使用400HMz电子探空仪,我国高空气象探测资料时空密度和精度显著提高,开展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高空加密探测,总加密站次达到1806次,为汛期和应急气象服务提供了高空气象资料。GCOS气候探空系统建设开始启动。商业飞机探测获取高空气象资料每天达到近1万份;无人探测飞机完成了样机功能遥感探测试验,在洪水、森林大火灾害和生态遥感等方面取得成果。截至2006年底,全国已建成10部风廓线仪,在北京奥运气象服务演练中发挥重要作用。加快GPS/MET水汽遥感探测网建设,截至2006年底全国共建成185个GPS/MET站。
2006年成功发射风云二号气象卫星D星,与风云二号C星实现了双星组网观测和在轨备份,增强了我国对气象和环境的监测能力。加快研制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同时进行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应用系统工程建设。为了实现气象卫星资料的广泛共享,正在加快建设中国风云卫星数据广播系统。(中国气象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