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陇中苦瘠甲于天下”之称的定西市,从贫困到发展经历了艰辛的历程。
如何通过有效的载体来记录反贫历史,展示反贫成果,为反贫、脱贫提供经验,是出席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甘肃省全国人大代表石晶长期认真思索的问题。
此次赴会,他带来了《建立国家扶贫开发博物馆》的建议,提出在定西市建立国家扶贫开发博物馆。这个建议,不仅得到了甘肃代表团多位全国人大代表的积极呼应,而且还得到了来自新疆、陕西、河南、江苏等10省区负责人的大力支持。代表们纷纷签名,并向大会提交了议案。
签名代表们说,定西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十分贫穷落后的地方。建国以来,定西首开了全国扶贫开发的先河,由以“穷出名”开始向“干出名”和“变出名”转变,实现了由赤贫向温饱的历史性跨越。
20多年来,定西广大干部群众以实现“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房住”为目标,通过“治山水、强基础、兴科技、调结构”等相互配套的综合治理,使贫穷落后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
2000年底,全市绝对贫困人口由1982年的170万人下降到15.27万人,绝对贫困面由1982年的78%缩小到5.75%;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2年的105元增加到1268元。
2003年,在上海召开的全球扶贫大会上,定西向世界人民展示了扶贫开发的历史成效。
石晶代表说,定西是我国贫困地区的典型代表,是全国扶贫开发的主战场。
定西的发展变化全过程见证了中国扶贫开发的壮丽历程,是中国反贫困事业的时代缩影,并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口,在定西市建立国家扶贫开发博物馆是历史和现实的最佳选择。“这些宝贵经验,对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有必要全面系统地加以收集和总结,而博物馆则是有效载体之一,对于促进我国扶贫开发事业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记者 张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