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青海省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青海省非公有制企业中高级技能人才严重匮乏、劳动技能人才紧缺以及整体素质不高已成为企业发展的“短腿”。
据青海省企业调查队对846户非公有制企业进行的专项调查表明,企业技能人才占职工总数的比重为25.7%,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在这些技能人才中,真正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占全部职工总数的比重只有5.8%,而高级技师仅占0.2%,大大低于全省10%的平均水平。同时,非公有制企业中劳动技能人才主要来自学历在高中及高中以下的群体之中,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在职工总数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仅占1.1%;大学专科学历的占5%;中专学历的占8.5%;而具有高中及以下学历的人员所占比重却高达85.5%。
目前,技能人才紧缺已经成为省内许多非公有制企业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究其原因大致有四个方面:一是社会上轻视生产一线技术工作的倾向比较严重。由于受高校扩招、学生家长思想观念的影响,“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考生将进大专院校学习锁定为首选目标的现象仍未得到大的改观。从而造成了一方面是技工的供不应求,另一方面却存在技校招生难的问题。如青海省工业学校,尽管历届毕业生就业率近100%,也出台了免费为学生配发全套生活用品、享受奖学金等措施,招生现状却不容乐观,全校仅有五百余名学生,与国家规定的省级职业技校办学规模至少要达到1200名学生的要求有很大差距;二是旧观念束缚了非公有制经济对人才的吸引。当前,仍有不少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择业者不愿到非公有制企业当所谓的“蓝领”;三是青海各级财政长期处于“保工资”的窘境,对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人才资源的开发心有余而力不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经济效益,人才意识和观念不强,缺乏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四是福利待遇及社会保障不到位。
在科技与生产结合得如此紧密的今天,生产企业一线岗位对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已经无法沿用过去那种“简单劳动”、“复杂劳动”来区分操作工人和管理干部工作的性质。一个企业的发展,要求工人成为技能型的工人,这样企业的产品质量才有保证,企业的发展才有生命力。我们呼吁全社会重视并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并非只是出于一时的技能人才紧缺的缘故,而是青海非公有制企业和产品走向全国大市场提出的必然要求。因此,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把“尊重技术、尊重技能、尊重技术工人的创造性劳动”同样列入尊重知识的范畴之内,形成有利于技能人才“岗位成才,学有所长”的运行机制、政策导向和舆论氛围。惟有如此,青海省非公有制企业和产品才能获得角逐市场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