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扑救人员的组成与分工。一般采取线面结合,分片包干,守候火线,控制火面的方法。所谓面即是将火场按坡段或坡向分为若干区域,布置兵力,人员从火线的后方接近,追风扑打。由于火后地表物已被焚烧,一般不会出现“回头火”,比较安全。
(二)要有联系作战的能力。自扑救大火灾时,由于山高坡陡,打火时间长,扑火人员体力消耗很大,易产出疲劳,眼看火势蔓延而无力扑救。为了有效地扑灭火灾,一般应将扑火人员分为三批,一批灭火,一批待命,一批休息。每批工作2-3小时,进行轮换扑火,以保持充沛的精力和体力。火场始终保持有队伍扑火,不易延误扑火时机。
(三)要有突击力量支援队伍。在山谷阵风的作用下,火势发展时起时伏,加上地形和植被类型的差异,火场内各区域的火势发展页不平衡,单靠分片包干难以奏效。因此,指挥部应当掌握一支突击队伍,作为总预备队,将其派到火势猖獗地段,实施重点突击。这支队伍常由具有灭火经验,熟悉地形,装备较好的林场职工组成。同时,各区段也应有自己的突击队,一般由待命的那一批担任。由于山谷风的风向在一日间有两次变化,火势方向也随之变化,蔓延重点不断转移。因而,各区段之间应加强配合,在前线总指挥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相互进行支援。
(四)要加强对火场四周的巡视。根据林火跳跃式发展的特点,在集中力量于主火场的同时,抽出一定人力进行火场周围的巡查非常必要,尤其对密林地段和地形险要之处进行严密监视,发现新的起火点,立即组织力量及时扑灭,防止扩大。
(五)要有专门的观察和研究小组,由于参加扑火的人员各有各的具体职责,局限性很大,难以通晓全局。因此,前线指挥部应抽出少量具有灭火经验的人员组成专门观察研究小组,按实际需要,在高地上建立观察哨,准确了解全火场的情况,掌握总的发展趋势,研究对策,不断向前线指挥部报告,以便及时组织和调动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