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坚持“五化”联动
立体推进政务公开
近年来,四川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以“五公开”为重点,以“五化”联动为突破,把公开透明理念和要求体现到政府各项工作中,政务公开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法制化的发展轨道,为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促进依法行政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夯实基础,加强机制化保障
始终把政务公开作为推进依法行政重要内容,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举措,推进放管服改革的重要抓手,列入政府重要工作日程,统筹考虑、扎实推进。一是强化领导机制。明确省政府常务副省长分管全省政务公开工作,市(州)政府、省直部门负责常务工作的同志分管政务公开工作,列入工作分工并向社会公开。调整政务公开领导小组,理顺政务公开协调、管理机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逐级传导压力的态势。二是健全工作机制。2010年政府机构改革时,省政府办公厅设立行政机构—四川省人民政府信息公开办公室,主要负责人按副厅级配备,负责统筹推进全省政府信息公开和政务公开工作。各市(州)参照省上模式,健全工作机构,完善工作机制,充实人员队伍,形成了强有力的工作机制。三是创新督查机制。2016年建立了政务公开督查专员制度,在省政府信息公开办增设3名副处级政务公开督查专员,专门负责政务公开工作的督促检查,有效解决了政务公开工作人员专业化水平较低、检查督促力量不足等问题。
二、规范流程,坚持标准化操作
以公开属性认定为突破,以上率下,不断优化政务公开流程。一是规范属性认定。将公开工作融入文、会、事办理之中,在文件草拟、会议方案制定时就对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不予公开以及是否开展政策解读等进行标注并对公开责任单位、公开时限等予以明确,提高了信息公开工作效率。省政府、省政府办公厅主动公开文件实现了在纸质文件印毕后2小时内在省政府网站公开,省政府涉及民生相关的重要会议、重大活动信息在会议、活动结束后24小时内上网公开。二是规范信息发布。在支撑平台上,开发全省统一的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管理系统,实现全省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平台、工作流程、分类体系、核心元数据、展现形式、填报格式、数据库和监管方式“八统一”。在展现方式上,采用统一的格式,把属于主动公开的信息通过目录管理系统在各级政府网站公开。在审核把关上,严格执行处(科)室填录工作人员初审、处(科)室负责人审核、分管厅(局)领导审发的上网信息“三审制度”,全流程网上操作,使一事一审、先审后发、登记备案等要求逐一落到实处。三是规范依申请公开。制定依申请公开工作规范,对依申请公开签收、审查、办理、答复等各环节的责任主体、操作流程、存档备查等进行全面梳理,细化明确工作要求,统一文书样本,切实提升依申请公开办理答复水平。
四川省统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管理系统图
三、突出重点,注重精细化服务
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把握好公开的力度和节奏,增强政务公开服务的便民性。一是加强重点领域公开。以行政权力运行、“三公”经费、民生工程等重点领域信息公开为核心,以点带面,不断深化公开内容。细化行政权力公开要素,深化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等公开,建立健全清单动态调整公开制度;强化民生信息公开要求,将党委政府确定的年度民生工程及民生实事的项目名称、建设内容、建设年限、总投资及年度计划投资、项目业主单位、责任单位、项目推进、完成情况等信息及时向社会公开。二是加强重大政策解读。按照“谁起草、谁解读、谁负责”的原则,将政策文件解读关口前移,凡提交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的重要政策文件,各部门在报送代拟稿时,需选择解读“是”与“否”选项:不做解读的,书面报送理由;做解读的,要将解读方案及解读材料同步上会报审,没有解读方案和解读材料的,办公厅实行退文处理。2016年出台《省政府常务会议重要政策文件解读考评办法》以来,已制作常务会议图解50余次,解读省政府和省政府办公厅出台的重要文件300余个。三是加强重要舆情回应。建立政务舆情收集、研判、处置和回应常态化工作机制,加强与宣传部等部门及媒体横向沟通和合作,确保工作责任明确、回应及时、处置得当,积极做好各类涉川政务舆情的收集发现和解读回应工作。
四、拓宽渠道,推进立体化传播
以政府网站、政务新媒体为重点,推进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互动,构建统一、高效、便捷的公开传播渠道。一是提升政府网站建管水平。加强对全省政府网站体系建设、信息内容建设、平台建设、支撑保障和普查等工作的指导,确保全省工作“一盘棋”。丰富政府网站传播方式,完善发布功能,严格发布程序,加强内容和技术保障,推动集约化建设,运用公众喜闻乐见的数字化、图表化、可视化方式公开政府信息,增强政府网站发布信息的可读性、权威性、准确性、及时性。2016年全省通过政府网站公开政府信息454余万条,其中省政府网站公开信息13.7万余条,政府网站信息公开第一平台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二是提升新媒体应用水平。加强对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移动终端等平台的统筹管理,多次发文对政务微博、微信的开通时间、基本建设内容、应用管理等方面提出统一要求。截至2016年底全省已开通政务微博13300多个,政务微信账号2300多个,应用服务能力显著提高,政务新媒体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三是提升查阅场所建设水平。大力推进政务公开查阅场所标准化建设,全省所有市(州)、县(市、区)政务服务中心、公共图书馆、国家档案馆都开设了政务公开查询场所,统一设置了查阅点标识、配备了专门设备和相应人员,有的还出台政务公开查询点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具体的标准化要求。
五、创新推动,着力常态化监管
创新政务公开监测手段,做实基础支撑平台,推进评价主体多元化,务求政务公开工作实效。一是创新监管平台。建设“四川省政务公开监管平台”,设置数十项监测指标,以21个市(州)和53个省级部门为分析对象,实现公开数据实时统计、各类报表自动生成,公开情况实时监管,自动预警,初步落实工作有平台、监管有手段、数据有支撑、问责有依据。二是创新社会监督。完善政务公开社会监督评议员制度,扩大监督评议员范围。聘请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律师事务所、新闻媒体、民营企业等行业和领域的10余名政务公开社会监督评议员,客观评价政务公开工作落实情况。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各界代表对公开工作进行监督评议,开展公开满意度调查,努力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的政务公开监管格局。三是创新考核方式。将政务公开纳入市(州)、县(市、区)政府依法行政评估、省政府部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全省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业务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考核。组织开展全省政务公开第三方评估,将评估结果面向社会公开,加强评估结果的运用,以评促建,提升政务公开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