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8日,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国家统计局研究所所长潘璠,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宋立,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诸建芳,银监会统计局副局长苗雨峰作客江南电子竞技俱乐部 ,座谈、讨论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 国家统计局研究所所长潘璠:总理在报告中实际也提出要完善考核评价体系。这与去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就是不再简单以GDP论英雄。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第二季”。在此阶段,必然要以提高质量和增进效益为主题。在考核方面,就是要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发展和显绩,当然指速度、总量、效益,指GDP、投资、消费、财政和居民收入等等,看得见摸得着;而基础和潜绩,则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长期科学发展的潜力。在经济发展方面,不应为了短期内的GDP和财政收入,盲目招商引资,把增长点寄托在若干加工型外资企业身上,更不应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破坏资源环境,既导致房价居高不下,又过度透支了子孙后代赖以生活的基础;而应该努力调结构、上水平、提效益、保环境,建设和形成配套合理的行业体系和产业布局,形成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良性循环。 要着眼于民生改善。既要努力确保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也要努力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GDP是一个大蛋糕,要在居民、企业、政府三者之间分配,此消而彼长。要通过考察居民收入在GDP中的比重,来观察居民收入所占份额是否没有降低,并稳步、适度有所提升。要通过城乡居民收入比、多等分居民收入中的高低差、以及工资中位数等指标,考察收入差距是扩大还是缩小。还可以通过平均预期寿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人均住房面积、单位人口所拥有的社会服务床位数、以及失业率等相关指标,来观察和分析人民生活的改善情况,及时调整和完善各种惠民生的措施,确保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要着眼于社会进步。既要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繁荣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也要努力解决各种社会矛盾,积极化解各种社会风险,大力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社会是一个大舞台,社会事业包罗万象。我们既可以通过平均受教育年限、文化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等指标,观察和分析城乡居民享有受教育权利和享受精神文化生活的程度;也可以通过与单位人口比较的刑事案件发生率,工伤、火灾、各项安全事故的发生率,来考察和判断一个地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程度,判断其民主与法制的建设与完善程度,判断和分析人民群众是否能在祥和与安定的环境下生活和工作。 要着眼于生态效益。既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也要治理污染、节能降耗。不要黑色的GDP,更不要带血的GDP。我们希望经济的增长、社会的发展能够建立在天更蓝、水更绿的基础之上。我们可以通过单位GDP能耗、单位GDP水耗、单位GDP占地用地等指标,考察GDP的投入产出,考察一个地区的节能降耗。我们还可以通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综合利用率,以及空气质量达标率、地表水达标率、绿化达标率、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指标,看看我们生活的环境是不断变得更好了,还是越来越变得更差了。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可以观察的领域和参考的指标其实很多。但有两点是必须把握好的。第一,所依据的指标同样必须是真实准确、没有水分的。因此,对任何数据上的弄虚作假必须坚决依法查处。并应该完善相关法律条款,加大执法力度,使造假者付出其难以承受的代价;第二,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任何指标有一定的意义,但也只有一定的意义。因此,要看指标但不唯指标。更重要的是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走一走看一看,倾听人民群众的评价和呼声,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最大程度地听取民众的声音,并使其在评价与考核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主持人:GDP之前能成为政绩考核的一个指标,就是因为它容易量化,非常简单,一看就知道政绩。但类似“您幸福吗”这样的主观感受,很难用指标体系来衡量。 潘璠:我刚才讲的那几个方面,实际上是我们设计的发展与民生指数的主要内容。这个指数体系,去年研发出来后已经发布了两次,2013年年初发布2011年数据,2013年年底发布了2012年数据。刚才提到的内容,都是可以通过指标数据进行量化的。此外,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并还在研究如何改进完善主观满意度调查,来更好地反映民众的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