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www.iruorou.com/

粤港澳,向国际一流湾区迈进

2019-03-01 07:47 来源: 人民日报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日前出台
粤港澳,向国际一流湾区迈进

核心阅读

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际坐标系上的经济地位也举足轻重。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好大湾区,关键在创新。必须在“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框架内,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创新体制机制,促进要素流通,闯出一条新路来。

日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对外公布,明确提出粤港澳大湾区的五大战略定位: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规划纲要》的出台有何重大意义,大湾区将迎来怎样的发展机遇?

国际一流湾区是引领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增长极,大湾区明确“两步走”目标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这片城市群不仅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际坐标系上的经济地位也举足轻重。

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总量达到1.6万亿美元,体量相当于世界第十一大经济体韩国。这片人口约7000万的城市群,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几乎是纽约湾区、东京湾区以及旧金山湾区这世界三大湾区的面积总和。

“从全球范围看,国际一流湾区在带动全球经济增长、引领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所副研究员张燕表示。

成为国际一流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有基础、有条件、有潜力,但发展也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例如,经济活动频繁,但市场互联互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又如,区域差别明显,发展协同性、包容性有待加强。

为此,《规划纲要》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明确了“两步走”目标:到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粤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广泛,区域内生发展动力进一步提升,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

到2035年,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国际竞争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大湾区内市场高水平互联互通基本实现,各类资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对周边地区的引领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多元文化进一步交流融合;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全面建成。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就是要顺应全球发展大势,对标国际一流湾区建设发展,通过深化合作、创新发展,促进粤港澳三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持续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国际竞争力,从而在新一轮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代表中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全球合作竞争,更高水平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也为推动全球经济创新发展积极贡献力量。”张燕说。

大湾区四大中心城市定位不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粤港澳大湾区辐射的城市众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城市也不少,谁是核心引擎呢?

《规划纲要》指出,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并明确了四个中心城市的不同定位。

香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功能,建设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国际大都会。

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广州——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

深圳——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

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和空间布局明确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什么?《规划纲要》明确,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这充分考虑到了粤港澳三地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全球资源配置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和能力,是中央赋予大湾区新时代发展的重大新使命,是打造国际一流湾区的重要支撑。”张燕说,大湾区建设,能够更好地推动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有利于更好利用香港、澳门的科技研发、服务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积极吸引和对接汇聚全球创新资源,有利于促进发挥广东的产业集群与创新优势,持续推动产业创新升级,“通过粤港澳三地深度合作,共同推动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2016年,上海、北京相继获批建设成为科技创新中心。那么与北京、上海相比,大湾区的使命有何不同?

张燕分析,北京、上海和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面各有侧重。例如,北京重在发挥科教和研发资源优势,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上海重在发挥总部经济和综合创新优势,提升在全球创新发展上的影响力;大湾区则要充分发挥粤港澳三地各自创新优势和产业体系完备条件,更加突出增强创新协同力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建好大湾区,关键在创新,将积极推动六项工作

规划蓝图已经展开,从哪里破局?建好大湾区,关键在创新。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大湾区是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条件下建设的,没有国际经验可以借鉴。因此必须在“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框架内,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创新体制机制,促进要素流通,闯出一条新路来。

新路在哪里?新路在脚下。去年,随着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正式开通,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广东省在科研经费跨境使用、取消办理就业许可证、实施港澳居民居住证政策等方面也取得突破。

目前,中央财政资金通过科技计划项目资助形式拨付过境香港、澳门使用,粤澳合作发展基金启动运营,“一地两检”通关政策落地,莲塘/香园围口岸、粤澳新通道等项目正加快建设,大湾区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

在张燕看来,大湾区的发展关键在改革创新。“‘一国两制’也是大湾区建设最大的优势,只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逐步破除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好粤港澳三地的特色优势,大湾区发展的活力一定会更好迸发出来。”

面对新蓝图、新期盼,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会同有关部门和粤港澳三地,围绕充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积极推动六项工作:一是积极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二是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强化内地与港澳交通联系,构建高效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三是深入推动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人员车辆往来和通关便利化,促进要素流动便捷高效;四是培育国际合作新优势,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五是加快推进重大平台建设,扩展粤港澳三地经济合作发展空间;六是为港澳同胞特别是青年在内地学习、就业、创业、生活等方面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共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记者 陆娅楠)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朱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