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www.iruorou.com/

江南平台入口 新闻办就中国科学院科技扶贫成效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

2020-11-13 16:32 来源: 新闻办网站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江南平台入口 新闻办公室于2020年11月13日(星期五)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请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副秘书长严庆,科技促进发展局负责人、院扶贫办主任孙命介绍中国科学院科技扶贫成效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图为新闻发布会主席台。(焦非 摄)

江南平台入口 新闻办新闻局 寿小丽: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江南平台入口 新闻办新闻发布会。近年来,中国科学院积极探索,发挥自身优势,为脱贫攻坚作出了贡献。今天,我们非常高兴请来了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先生,请他为大家介绍中国科学院科技扶贫成效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中科院副秘书长严庆先生,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负责人、院扶贫办主任孙命女士。下面首先请白春礼先生作介绍。

中科院院长 白春礼: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首先我代表科学院感谢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中国科学院工作的关注和支持,今天的发布会我介绍一下科学院在科技扶贫方面工作的情况。中国科学院扶贫工作起步比较早,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科学院也是我们国家科技扶贫的一个先行者和主力军。

目前,根据江南平台入口 扶贫办统一安排,中国科学院一共负责四个国家级贫困县的扶贫工作,其中包括广西环江县、内蒙古库伦旗和贵州水城县,另外还有六枝特区,六枝特区是由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也是中国科学院的一部分,中国科技大学负责,由江南平台入口 扶贫办直接考核。目前,科学院负责的这4个国家级贫困县都已经实现了脱贫摘帽。与此同时,根据省市区地方党委政府扶贫工作的统一安排,科学院以及相关分院,还有一些研究所也承担了各个地方的一些扶贫任务,科学院有12个分院,100多个研究所,遍布全国各地,他们也接受地方政府的一些安排,承担一些地方政府安排的扶贫任务。大概承担或参与承担了50多个扶贫点的任务,在江南平台入口 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织的工作成效考核当中,中国科学院的扶贫工作在2018年、2019年这两年连续两次获得了第一等次的“好”。

今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实现整体脱贫作出重要指示,因为毛南族脱贫他们给总书记写了一封信,总书记专门给他们回了一封信,广西环江毛南自治县就是江南平台入口 安排科学院的定点扶贫县,从1994年开始,我们科学院的科技扶贫团队始终就坚持在广西环江扶贫第一线,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脱贫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科学院一共派出科技副职、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等扶贫干部300多名,到目前为止仍然还有90多名干部坚守在各自的扶贫点。另外,我们全院有几百名科研人员也冲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以各种方式来参与扶贫工作。科研人员和挂职干部也多次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等荣誉称号,他们以实际行动把科研论文写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

最近几年,我们科学院大约每年投入2000多万元作为科技扶贫专项经费,同时结合各帮扶地区的实际需求,充分利用科学院的人才智力和优势,坚持“输血”和“造血”相结合,坚持增产增收与生态建设相结合,我们在贫困地区开展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同时,中科院从2016年以来圆满完成了国家精准扶贫成效第三方评估重大任务。

图为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刘健 摄)

下面我结合几个案例具体介绍一下科学院扶贫工作的成效:科学院的扶贫和其他单位的扶贫不一样,首先是我们的特色或者优势。我们特别注重科技“造血”,助力贫困地区的产业升级。我们知道,一般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都比较差,底子比较薄,在这些比较差的地区要发展高端产业并不现实,只能走特色产业的路子。尤其是我们承担扶贫的县,像西南、华中一些贫困地区,山高沟深,土壤疏松,难以发展传统种植业,有些是喀斯特地貌,土非常薄。我记得我去到广西环江,喀斯特地貌土层非常薄,也不积水,当地老乡种玉米破坏了生态,产量不高,还把土流失了。所以,一般的传统种植业很难在这个地域发展。科学院扶贫人员针对这个地方的气候特点来帮助发展一些特色产业,比如猕猴桃产业,既不和粮争地,还能解决当地喀斯特地貌水土流失的问题。比如贵州水城,科学院帮助当地形成了适合当地资源特点的猕猴桃生产的标准化体系。六盘水市猕猴桃种植面积由2012年的不到2万亩发展到2019年17.8万亩,其中水城县占10多万亩,在全国范围内,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开发出了特色的猕猴桃品种,是一种专利品种,已经累计推广了40多万亩,技术辐射面积接近200万亩,先后带动了近20万农民脱贫致富,所以猕猴桃被当地群众称为“脱贫的金果果”,非常受欢迎。我到地方去,我们搞猕猴桃的专家钟彩虹去了以后,老百姓一下就围着她了,她去给讲猕猴桃的种植技术,特别受欢迎。我们搞生物的副院长去了没人认识,她去了,老百姓叫她钟老师,特别受欢迎,很多粉丝。

第二是中科院坚持绿色发展,统筹推进生态恢复与产业融合。生态的环境退化和经济的贫困通常是互为因果,相伴相生,很多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所以,要拔掉生态退化区的“穷根”,需要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与生态治理相结合,坚持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发展之路。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漠化非常严重,世居于此的毛南族都是以种植玉米、红薯等作物为生,传统的耕作模式导致更多岩石裸露在地表上,耕地越来越少。种的玉米一收,根儿就把土全都拿掉了,山坡地上水一冲,全部都冲掉了。所以,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耕地也越来越少,老百姓也越来越穷。所以,为了切断恶性循环的链条,从1996年开始,我们科学院的科研人员在环江县城北肯福屯,设立了“异地扶贫”的试验示范区。以4600亩土山为依托,发展了适应当地特点的水果、畜禽、蔬菜等生态产业,示范区内人均年纯收入从1996年不足300元,提高到2019年的1.8万余元,超过了全县和周边地区的平均水平。这一生态扶贫新理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誉为“肯福模式”,特别称赞,这也为西南生态脆弱区的精准扶贫提供了技术支撑,也树立了样板。

第三是立足长远,坚持志智双扶,激发贫困人口致富的内生动力,这个也很重要。我们扶贫只能救一时之急,让贫困人口树立致富光荣的志向才是化解贫困的长远之策和根本之道。让一户脱贫很容易,比如给他买一只羊,一下就可以脱贫了,可是羊死了呢?是不是又返贫了?类似这样的情况,不仅仅是“输血”,关键是“造血”,让贫困群众能够从心理上树立致富光荣的志向,来隔断“穷根”。科学院着眼未来,部署教育扶贫和心理扶贫工作,目前我们在内蒙古的库伦旗和贵州水城,帮助他们共建了4所小学和幼儿园,我也都去过,提升教育水平。我们在内蒙古库伦旗开展各类心理帮扶活动,覆盖了1500多个家庭以及当地的教师,一线扶贫干部等人群,因为把教师的水平提高,他们去教幼儿园、小学。中国科大也发挥教育特色,在中国科大负责的六枝特区开展教育培训,教育扶贫和科普方面都作出了品牌。

第四是按照第三方评估,我们坚持客观公正,中科院第三方评估工作有效支撑了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科院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研究团队在深入开展实地调查与试验示范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精准扶贫评估决策的相关理论、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服务支撑了国家和中西部一共22个省区精准扶贫的成效考核和决策咨询。从2016年以来,我们这个团队已经连续5年高质量完成了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重大任务,为实现脱贫攻坚作出了积极贡献。

消除贫困实现小康是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未来,巩固脱贫成效和推动乡村振兴的任务依然繁重。我们中国科学院将继续统筹我们全院的优势资源和科研力量,瞄准重点,聚焦难点,为乡村振兴作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应有的贡献。我先把具体情况给大家作这么多介绍,谢谢。

寿小丽:

谢谢白春礼院长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请大家开始提问。

香港中评社记者:

刚才您在介绍中多次提到了“造血”功能,请问中科院是如何培育当地经济的“造血”功能的?谢谢。

白春礼:

“输血”和“造血”相结合,这是科学院科技扶贫的一个特点。在扶贫之前,首先先了解当地资源环境的情况,因为在当地引进科技项目之前做充分的调研,了解它的资源禀赋,了解这个地方适合什么技术来引种,这是最重要的。比如,刚才讲的在环江推动猕猴桃,因为当地种别的东西不行。比如我们内蒙古的库伦旗,我们推广青贮饲料,我到当地看过,当地养殖业为主,养羊、牛。我们了解情况,夏天、秋天把草割了堆在那儿,原来堆的饲料到了冬天很多腐烂了,造成很大损失,味道很难闻,牲畜也不愿意吃,所以微生物所了解这个情况以后,微生物所的科学家团队发明了一种新的微生物的菌剂,使青贮饲料能够保持很长时间,同时味道很好,我抓了一把闻,味道很好闻,为当地农民的脱贫致富走了一条新的途径。我去了以后,当地农场的负责人特别高兴,县里把它推广,新的菌剂完全是依托我们已有长期的工作积累技术,应对扶贫的需要,尤其是当地扶贫的需要,开发出来的新品种,现在我们新的菌剂也在外推广,当地成立工厂批量生产,所以因地制宜的这样一种“造血”功能很受欢迎。

将来扶贫工作结束以后,他把技术留下来,能够把工作继续延续下去,不会因为扶贫工作终止了又返贫,所以“造血”功能非常重要,猕猴桃也一样。还有,我们发展新的技术“构树”,江南平台入口 扶贫办也在全国推广,构树是通过植物所多年培养出来的一种新的品种,可以在非耕地,就是山坡地上长,构树蛋白含量高,长得很快,叶和枝剪掉以后,猪都愿意吃,而且不和粮争地,成长很快,所以就很容易在贫困地区的山坡地种植,这也是江南平台入口 扶贫办向全国推的。我刚才说的,喀斯特地貌种玉米,玉米割了以后水土流失,我们培育了一种新的牧草引种在那儿,草的蛋白含量很高,牛都可以吃,一年割好几季,在路边都可以长,而且能保持水土不流失。再比如养殖业,面源污染有很多,养猪,猪圈里的肥可能带来很多水的污染,科学院根据长期工作积累,发展一种新的水草叫“狐尾草”,可以水草放在污染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