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www.iruorou.com/

历久弥新中华魂——从壮阔70年看中国自信

2019-09-22 15:01 来源: 新华社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新华社北京9月22日电 题:历久弥新中华魂——从壮阔70年看中国自信

新华社记者吴晶、周玮、王思北

新中国70年,是一个国家翻天覆地的伟大跃迁。

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推动新中国前进的亿万人民,熔铸历久弥新的中华魂,彰显新时代的中国自信。

举世瞩目的沧桑巨变,筑牢中国自信的坚实基石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是黔北地区远近闻名的生态旅游村。

攀上环抱村庄的灵宝山,举目四望,一条沟渠时隐时现,如玉带蜿蜒于峭壁悬崖间,叮咚清泉流淌而过,穿过村中百姓家。

30多年前,这里常年缺水,是远近闻名的穷旮旯。老支书黄大发历尽艰辛,发动村民,硬是在峭壁悬崖间挖出一条10公里的“天渠”,斩断了世代相传的穷根。

如今,“白天在潺潺溪水中捉鱼、夜晚伴着阵阵蛙声观星”的田园生活,不仅带火了旅游、餐饮、养猪、养蜂等产业,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者回乡创业。

村民们过上了好日子,尊老爱幼、礼贤敬德蔚然成风,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旧俗陋习悄然隐退。乡亲们见人,掩不住内心的自豪。

团结村的今昔对比,正是新中国沧桑巨变的写照。

70年栉风沐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中国道路不断拓展,中国理论不断丰富,中国制度不断完善,中国自信不断提升。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近来,1300多名记者从江西于都、福建长汀等地出发,参与“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

他们累计跨越1.6万余公里,推出万余篇报道,网上总阅读量近20亿次。

“新长征路上,每个人都是主角,都有一份责任。”历历在目的时代变迁,滚滚向前的时代大势,让参与报道的记者深有感触:“每个人都脚踏实地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就能汇聚起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磅礴力量。”

积土为山,汇流成海。在几代人汗水与鲜血的浇筑下,革命先辈曾无限憧憬的“可爱的中国”巍然屹立,“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已成现实。

今年来,一场场歌唱祖国的快闪活动在大江南北竞相上演,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干部群众、学生军人等,纷纷唱出对祖国的热爱与祝福: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从海拔约4500米的西藏阿里地区狮泉河镇到把守中俄朝三国交界的吉林防川哨所,从南疆小村庄艾日克贝西村到广西南宁邕江之畔,透过那发自肺腑的歌咏,人们深刻感受着一个国家铿锵向前的脚步、一种自信焕发的力量。

金秋时节,故宫游人如织。

历经近600年风雨洗礼,这座皇家宫殿,如今已成为富有时尚气息的“中国符号”。

它是创新中国的创意聚集地——1万余种文化创意产品年销售额逾15亿元人民币,彰显着中华民族日新月异的发展活力。

从历史中走来,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更加自信、更加从容。

面向新时代,亿万人民体味着新中国踏浪前行的不凡历程,更加坚定梦想成真的未来。

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感召亿万人民的不懈奋斗

“啊,功名深藏,初心永恒;啊,英雄无悔,天地有情”……近来,一首关于老英雄张富清的原创歌曲红遍网络,吸引亿万网民的点击学唱。

这位95岁的老人,为了建立新中国九死一生,60多年深藏功名,把余生都献给了人民。

何谓英雄?张富清用生命作答。

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脊梁,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

翻开史册,峥嵘的革命战争岁月留下无数光辉的名字:杨开慧、方志敏、赵一曼、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杨靖宇、赵尚志、左权……正是这些中华优秀儿女,用鲜血和生命将新中国的旭日托起。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1964年10月16日,一颗巨大的蘑菇云在戈壁滩上升起,为曾经饱受侵略的中国铸起了盾牌。2年零8个月后,另一颗更为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

从此,新中国在世界力量版图上真正有了一席之地。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奇迹从来不会从天而降。在这项伟大成功的背后,是一群人不计一切的牺牲与奉献。

一次实验失败后,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邓稼先一个人走进荒漠,找到那块散发着射线的东西,用手捧着,走了出来。

癌症的魔影从此侵入他的体内,爱国的壮举却刻进了国人的记忆。

深深流淌于血脉的家国情怀,迸发出不甘人后的奋斗,传扬着独立自强的精神。

深秋时节,塞罕坝林场蓝天白云,层林尽染。

谁能想到,半个多世纪前,这里是一片荒僻苦寒之地。三代林场人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坚持植树造林,建设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百万亩人工林海。

“塞罕坝的树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它就是我们中国人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象征。”手捧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长刘海莹说。

从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雷锋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塞罕坝精神……正如一条绵延不绝的精神纽带,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连接起中国的昨天、今天、明天。

带着开辟天路的豪情,青藏铁路穿梭于世界屋脊之上;带着探寻月宫的浪漫,嫦娥四号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带着遥望九天的梦想,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向宇宙张开“超级天眼”……

70年春华秋实,走进新时代的中国厚积薄发,正在展现气势如虹的自强与自信。

从白山黑水间的广袤油田到中原大地上的滚滚麦浪,从互联互通的“一带一路”到通达未来的自由贸易区……不断刷新的中国巨变背后,正是民族精神积厚成势的丰硕成果。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包含278名个人和22个集体的“最美奋斗者”建议人选公示——

守岛卫国的王继才、至诚报国的黄大年、英雄机长刘传健、充实天下粮仓的袁隆平、扎根乡村教书育人的刘芳、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

他们是70年来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涌现出来的英雄模范人物,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者。

幸福源自奋斗,成功在于奉献,平凡造就伟大。“最美奋斗者”的故事,就是一部新中国70年筚路蓝缕的奋斗史。

“中国日新月异,每天在高楼大厦中穿梭忙碌的人们更需要精神上的归属感和价值观上的认同。”几年前,“85后”女孩史逸婵留学回国后放弃外企的高薪工作,选择成为一名基层党群工作者。

如今,在上海静安区的黄金商务地段,史逸婵负责管理的党建平台“白领驿家”已经拥有6万多名忠实粉丝。通过组织“带着党旗去旅行”定向越野等创新行动,她越来越坚信,伟大的事业需要精神去引领、去凝聚。

从扶危济困、社区治安巡逻、捡脏护绿等传统活动,到“爱心助空巢”“社区心目影院”“智能手机培训”等新项目,在我国第一个社区志愿者组织发祥地——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朝阳里社区,邻里守望、助人自助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1988年初,朝阳里的13名志愿者自发组成义务包户服务小组,如星星之火点亮了社区志愿服务。31年来,志愿者们用友爱传递友善,用互助汇聚力量,志愿精神在这里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坚定迸发的文化自信,挺起民族复兴的精神脊梁

嘉峪关,始建于600多年前,素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

2019年初秋,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嘉峪关关城考察。他强调:“当今世界,人们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提起中华文明,也会想起万里长城。长城、长江、黄河等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

只有珍视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只有厚植文化,才能滋养国家。

2018年,我国公共图书馆从1949年的55个增加到3176个,博物馆从21个增加到4918个;电视剧和图书年产量稳居世界第一,电影产量高居世界第二,全国电影总票房达609.76亿元……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读着《创业史》、唱着《我们走在大路上》,全身心投入社会主义建设热潮;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听着《在希望的田野上》,看着《平凡的世界》,满怀热情弄潮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

进入新时代,人们在电视剧《大江大河》、纪录片《飞向月球》、电影《流浪地球》中感悟一个大国的气度与创造。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文化汲取着建设、改革的伟大力量,犹如黄钟大吕,激荡民族自尊、自强与自信。

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自此,中国已有55项世界遗产,40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居世界前列。

自然与文化瑰宝展现一个发展中大国的文化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成为我们走向世界的桥梁纽带。

今天,全球约70个国家和地区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海外汉语学习者超过1.2亿人;“欢乐春节”等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积极行动,让各国人民感受着中华民族对和谐世界的价值追求……

今天,来到世界第二大书展——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的现场,一批登上世界文坛各种领奖台的书籍成为当代中国蓬勃气象的最新注脚。

2019年5月15日,来自亚洲47个国家和五大洲的各方嘉宾会聚文明古都北京,共赏多元文化之美,共谋文明交流互鉴之道。

“习近平主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不同文化和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对话的多种方式,这有助于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各种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社会和人文科学处负责人罗素·日瓦兰说。

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在开放包容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就是新时代中国的文化自信!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李润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