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www.iruorou.com/

百万牧民“转产转业”撑起三江源绿色发展“半边天”

2019-07-01 11:18 来源: 新华社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新华社西宁7月1日电 题:百万牧民“转产转业”撑起三江源绿色发展“半边天”

新华社记者李亚光

在青藏高原东部,有一片近40万平方公里的水草丰美之地。这里溪流纵横、河湖广布,被誉为“中华水塔”,长江、黄河、澜沧江于此汇集奔流。

超过100万牧民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昔日,他们的祖辈策马扬鞭,以游牧为生。如今,越来越多人放下牧鞭,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共享绿水青山带来的财富。

时值夏至,三江源地区迎来游人如织的季节。54岁的冈周每天7点左右起床,骑着摩托车沿路巡查无人机违规拍摄、捡拾兽骨等生态违法行为,劝阻游客驶离已被设为禁游区的黄河源头。

冈周的家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2016年,总面积12.31万平方公里的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设立后,他被聘为园区生态管护员。平日,冈周负责草原防火、生态巡护、违法巡查等近10项工作,每年摩托车都要新增上千公里里程。

在长江源园区,生态管护员卓玛加的工作也同样辛苦。他的家乡位于可可西里周边,在刚刚过去的藏羚羊产崽迁徙季,卓玛加每天都要像“保姆”一样远远跟着羊群,以防待产雌羊落单受到伤害。“累是累,但很开心,这样做有意义。”卓玛加说。

记者多次到三江源地区走访,遇到很多像冈周和卓玛加一样的生态管护员,他们手机里装满了草原山水的照片、大量野生动物视频,巡护日记里用藏文写得满满当当,有的还配了图画,足见对这份工作的热爱。

对保护山水有同样热情的牧民也不在少数。年初“三九”寒冬,记者从玛多县驱车前往黄河源头,在白雪皑皑的原野上,遇见4位正徒步前往亲戚家的少年,其中最小的才7岁。他们一路走一路捡拾垃圾,两个塑料袋快装满了,小手冻得通红,脸上却带着笑容。

“藏族本就有热爱自然的传统,现在国家对三江源生态这么重视,我们牧民也要努力做点事。”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哈秀乡云塔村牧民当真文德说,他在接受北京大学专家培训后成为一名生态监测员,近6年持续观察周边野生动物种群变化情况,为科学研究提供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期间,他和村民还给附近的10多只雪豹都起了藏文名字。

青海省林草局局长李晓南说,2005年至今,国家在三江源地区累计投入180多亿元遏制当地生态退化趋势,一批批干部专家前赴后继在当地扎根,求索生态恢复的“良方”。受此感召,生态保护理念逐步在牧民心中生根发芽,成为大多数群众的共同价值追求。

14年来,三江源地区近10万牧民搬离了草原,超过70万户农牧民主动减少牲畜养殖数量。他们无怨无悔地由草原利用者变为生态保护者,为下游守住了“中华水塔”,留下了“绿色财富”。

如今,当地百万牧民已迎来生态红利期。玉树州委常委、杂多县委书记才旦周说,牧民通过在生态管护岗位上努力工作,每年可获得2.16万元政府发放的收入,足够改善生活。记者采访发现,三江源国家公园7.2万牧民中,已有1.7万人加入生态管护队伍,基本实现“一户一岗”全覆盖。

在位于三江源地区的果洛州、玉树州,记者持续追踪的多位牧民,通过开办牧家乐、藏餐馆 、“众筹”加油站,瞄准外地生态自驾游群体,走上脱贫致富道路,有的年收入超过6万元。

家住玉树州玉树市的青年牧民尕松成林也因此受益。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前后,他通过筹措“玉树青年创业联盟”“天上玉树电商平台”,吸引大批藏区大学毕业生创业,将当地玛咖、芫根等特色生态有机产品销往全国,公司盈利逐年稳步上升。

记者从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了解到,未来青海还将逐步引导牧民在当地发展民族手工、民族演艺等绿色产业,鼓励适度土地流转,让更多人共享生态保护成果。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吴啸浪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