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www.iruorou.com/

探寻中欧文明对话新领域

2019-04-12 20:48 来源: 凤凰网·政能亮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tiáo)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gòu),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

这个春天,中欧领导人联袂主演的外交大戏,高潮迭起,亮点纷呈。

2019年3月21日至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飞赴欧洲,对意大利、摩纳哥、法国进行国事访问,开启了中国领导人今年的首访大幕。此访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在亚欧大陆开辟新的空间,为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注入新动力。

时隔不到半月,江南平台入口 总理李克强赴欧举行第二十一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第八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并正式访问克罗地亚。显而易见,这一安排彰显中国外交对欧洲板块的重视。今年中国外交上演的“欧洲季”,内容丰富,行程紧凑,显示了中国同欧盟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架构。


4月11日在克罗地亚南部的佩列沙茨半岛拍摄的中国企业中标承建的佩列沙茨大桥项目现场。来源:新华社

物转星移,貌似悄无声息。然而,铺展人类历史的长卷,总能感受到许多年前传来的铿锵足音,不经意间循着历史前进的逻辑,书写人类文明演进的航程。

1271年,17岁的“商二代”马可•波罗随父亲、叔叔从威尼斯启程,途径地中海沿岸的阿迦城、亚美尼亚,穿越两河流域,横跨波斯全境,翻越帕米尔高原,进入疏勒、沙州,沿古老的“陆上丝路”行进,于1275年抵达元大都,即现在的北京。

“美轮美奂的瓷器”“美丽华贵的城市”……马可•波罗对中国风物的推崇,最终成就了旷世奇书《马可•波罗游记》。

在书中,只要谈到中国,自嗨的他动辄以百万计,他也因此获得“百万先生”的诨名。文风并不严谨的《马可•波罗游记》,却让整个欧洲“群嗨”,激起他们对东方的向往。就是马可•波罗这位“百万先生”,不自觉地扮演了连接东西方丝绸之路的记录者。

其实,马可•波罗出生地之争,恰恰表明,文化和文明一旦形成,总会具有绕跨国界、超时空的特质。

“中国和欧洲代表了人类文化的两个高峰,如果中西加强合作与文化交流,便可以达成完美和谐的世界。”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在1697年出版的著述《中国近事》中如是说。

17至18世纪,孟德斯鸠、伏尔泰、莱布尼茨等启蒙运动的巨擘,都曾介绍中国先进合理的法律条文和文化。

现实中,很多西方理念以及“契约自由”的原则,业已在中国当代法律法规中有所体现。

5年前,习近平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以“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诗句、“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家常话,阐述了人类文明因多样而交流互鉴的理念。

而中欧之间跨文明的对话,向世界昭示,古老文明能以开放的心态不断“吸收外来”,从而永葆旺盛的生命力。

当然,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会有犹疑、矛盾、拮抗、竞争,但更多是体认、切磋、融合、创新。

1879年,德国生物学家德巴利(Henrich Anton de Bary)提出“共生”(living together)的概念。在苍茫的天空下,万物均依靠其共生体系在演进,多样性也得以加持。当下的地球村,原本就是一个大的共生体系。无论是社会、政治还是经济,所有领域都存在共生的因子。互惠共生,乃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法则。

难能可贵的是,即便在欧洲面临困厄时,中方也没有唱衰欧洲,而是继续看好欧洲的未来,抱团取暖。

李克强表示,中欧双方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进一步扩大共同利益就会缩小分歧。此次会晤富有成效,在深化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维护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加强科技创新合作、推进中欧投资协定及地理标志协定谈判、扩大双向市场准入、加强互联互通等一系列问题上达成重要共识。发表的联合声明并非仅为表明态度,更是明确了双方努力的方向。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身处大数据时代,每一秒钟都在标注“世界历史”。百年未有的变局,形形色色的挑战,倒逼着全球治理的升级,呼唤着世界观念的迭代。惟有交汇碰撞、互惠共生,才能催生变革,实现无界融合,让远方异域均能共享人类文明之光。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此所为明哲之士,必洞达世界之大势,权衡较量,去其偏颇,得其神明,施之国中,翕合无间。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鲁迅先生1908年写就的《文化偏至论》中的名言,至今仍熠熠生辉,并启迪后人。(政能亮评论员 崔向升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吕浩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