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www.iruorou.com/

因为“一带一路”,
这个欧洲国家感谢中国“铁哥们”

2019-04-11 17:06 来源: 海外网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当地时间4月8日下午,李克强总理抵达布鲁塞尔与欧盟领导人会晤。(图源:江南电子竞技俱乐部 )

4月8日,江南平台入口 总理李克强开启2019年首次欧洲行。出席第八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是李克强总理此访的重要议程。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16+1合作”)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开展区域合作的有益机制,为深化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传统友谊、加强互利合作搭建了良好平台。李克强总理此访将如何推动“16+1合作”提质增效引发广泛关注。

“16+1合作”启动7年来,得到了中东欧16国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参与, 已构建起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合作格局。尤为引人瞩目的是,16个中东欧国家已全部加入“一带一路”朋友圈,“16+1合作”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典范。近年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之间飞速增长的贸易额就极具说服力。中东欧16国人口和面积均超过欧洲的1/4,而其对华贸易总额2012年仅为521亿美元,还不到中欧贸易总额的1/10,但这一数字在2018年超过824亿美元。

与此同时,中国与中东欧共建“一带一路”的成功案例不断增多。河北钢铁集团收购斯梅代雷沃钢厂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斯梅代雷沃钢厂成立于1913年,雇员5000多名,间接提供了16000余个工作岗位,被称为“塞尔维亚的骄傲”。然而,连年亏损使这家“百年老店”面临倒闭的风险。2016年,河钢正式收购斯梅代雷沃钢厂,通过技术更新和内部改革,扭亏为盈,解决了数千人的就业问题,救活了一座历史名城。笔者到河北钢铁集团斯梅代雷沃钢厂调研时,亲身体会到当地员工对中国的感激之情,他们把中国人称为好朋友、好兄弟和铁哥们。他们表示:“感谢河钢让我们生活下来,看着祖祖辈辈工作的钢厂能够起死回生,我一定在这里好好工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河北钢铁集团斯梅代雷沃钢厂的中方管理团队只有不到10人,却保留了5000人规模的塞方职工。这种“利益本地化、管理本地化以及文化本地化”的理念,把中国模式与塞尔维亚元素融为一体,实现了“一带一路”与当地经济发展的结合。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无论是中国高铁走向欧洲的标志匈塞铁路,还是中国公司承建的克罗地亚佩列沙茨大桥,都是“一带一路”造福当地的生动案例。

当然,未来要进一步推动“16+1合作”提质增效,推动中国中东欧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还需要从四方面继续发力。首先,要以人才为关键,解决人才缺失的痛点。比如,塞尔维亚规定必须要有当地认证资质的设计人员进行设计,设计稿才能通过。中国企业若因不了解当地法律规定会造成很大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给项目增添负担。其次,要以规则为导向,“标准与规则”才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长久之道。中国往往秉持结果导向,欧洲人则是程序导向,欧洲标准与中国标准也存在差异。“走出去”不只是传播自己的经验和技术,也是一个反向学习的过程,中国企业应该学会适应欧标,以规则为导向,让规则意识为企业的长久发展保驾护航。

再次,要以本土化为目标,坚持“利益本地化、用人本地化、文化本地化”的理念。一个“走出去”成功的公司,不仅要有助于国家战略,为企业提供利益,也要让当地人民感受到荣辱与共之感,形成“命运共同体”。

最后,也要注意审慎抉择,强化风险意识。虽然前期调研对于民企来说是一项耗资不菲的工程,但风险评估能防止企业亏损,并促进企业成功“走出去”。(史志钦,清华大学“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雷丽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