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www.iruorou.com/

给科研人员更多尊重和信任

2019-03-10 08:29 来源: 经济日报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3月9日,全国政协科协界别在驻地举行小组会议。全国政协委员张改平(左二)认为,支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对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高兴贵 摄

3月8日上午,人大黑龙江代表团举行会议分组审查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全国人大代表李亚兰(右)与杨震(左)就提升科技支撑能力话题热议。记者 李景录 摄

李林代表:

希望继续加大基础研究的稳定支持比例。

葛均波委员:

要集中力量干大事,避免项目过于分散、资金投入碎片化及项目重复研究。

马兰代表:

相信大部分科研人员可以合理使用经费,给他们更多自主权。

刘仲奎委员:

统筹协调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让高端人才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搞科技创新。

政府工作报告对提升科技支撑能力作了详细部署,其中包括加大基础研究、科研经费改革、赋予人才更多支配权和决策权,等等。代表委员们表示,提升科技支撑能力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采取多种措施,打好“组合拳”。

加快掌握核心技术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强化原始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2018年,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5%,已接近‘十三五’规划中60%的预期目标。”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林说,我国在科技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上仍受制于人,经济进一步增长与发展必将更加依赖高质量的科技供给,所以还是要进一步加强对基础研究的投入。

李林代表介绍,2018年我国研究与开发(R&D)经费支出为19657亿元。“研发经费已近2万亿元,绝对数值并不小。但其中基础研究经费为1118亿元,仅占经费总量的5.7%,这个比例不够。目前,大部分发达国家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比例在15%以上。”

李林代表认为应继续加大基础研究的稳定支持比例,“希望可以通过改革,实现对基础研究和创新性研究项目及科学家给予持续、稳定支持。让科研机构可以自主选题,让科研人员把更多精力放在科研上”。

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表示,国家在科技创新投入方面,要集中力量干大事,避免项目过于分散、资金投入碎片化及项目重复研究。优化科研项目管理,避免执行过程中形式化监管和过度检查,优化科研经费的管理和审计制度,在经费使用上给予科研人员适当的灵活性。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汉荣书局有限公司董事长石汉基认为,我国政府鼓励企业拥有更多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因此需要加强对民营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支持与资助。

给科研经费“松绑”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进一步提高基础研究项目间接经费占比,开展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不设科目比例限制,由科研团队自主决定使用。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院长李志强认为,提高基础研究项目间接经费的比例和取消科研经费科目限制等措施是高等院校、科学院等科研系统机构多年的诉求,这符合政府“放管服”的改革方向,也是对科技体制改革非常有利的措施。

“提高间接费用的比例实际上是提高了对基础科研项目中人的作用的重视,能够鼓励更多优秀的科研人才和年轻人投身于科研工作中。”李志强委员告诉记者。

取消科研经费科目限制这项举措,在李志强委员看来,就更贴心了。“这赋予了科研人员更多的权利,将科研人员主持的项目课题从预算制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全国人大代表、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院长马兰说:“这项改革体现了对科研人员的尊重和信任,可以提升他们的积极性。”

“很多经费重物不重人,买仪器很慷慨,给人花的钱很少。”马兰代表指出,要信任科研人员,相信大部分科研人员可以合理使用经费,给他们更多自主权。

关心科技人才成长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科技创新本质上是人的创造性活动。要充分尊重和信任科研人员,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

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朱叶玉如对此非常期待。“国家对于人才的重视,使我们科研工作者倍受鼓舞。”朱叶玉如代表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会集了很多人才,也有不少很好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但世界一流的大学和学科还是比较欠缺。

朱叶玉如代表建议通过建设、优化大湾区科技平台,吸引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人才来大湾区发展。香港也可以进一步发挥自己在基础研究和国际交流方面的优势,为在大湾区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作出更多贡献。

对于人才的需求及渴望,在哪里都是一个重要话题。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师范大学校长刘仲奎表示,如何帮助西部地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是他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重要内容之一。

刘仲奎委员建议,统筹协调各部委出台的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由组织部门统筹实施各类人才计划,建立人才计划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全国统一的人才计划申报平台,让高端人才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搞科技创新。同时,提高西部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培养更多适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从而为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和保障。(记者 常理 佘惠敏)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张兴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