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www.iruorou.com/

营商环境改革使另一种“上海速度”超乎预期地加快

2019-02-11 08:51 来源: 解放日报
字号: 默认 超大 | 打印 |

越来越多企业觉得“上海变快了”
营商环境改革使另一种“上海速度”超乎预期地加快

“我们快赶不上上海的速度了。”今年春节前夕,闵行开发区一家外资企业经营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曾经,上海的“快”,快在经济增长高歌猛进、城市面貌“三年大变样”……如今,经济增速稳中趋缓,城市也过了“大拆大建”阶段,越来越多的中外企业却觉得上海变快了,这究竟是为什么?

今天让企业感叹的“上海速度”,内涵已经全然不同。得益于施工许可审批程序简化、“一网通办”网上联审等一系列行政审批改革,短短4个月,闵开发这家外企新建项目的规划和施工许可证就已到手。春节过后,新项目随时可以破土动工。

这大大超出了企业的预期,改变了企业对“上海速度”的传统印象。

“上海速度”不是盆景

——“店小二精神”成为政府服务“座右铭”

今年年初,特斯拉上海工厂的开工仪式上,特斯拉汽车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同样感叹上海的快,他用“令人惊叹”来形容亲身感受到的“上海速度”。从签约到开工,用时不到半年,这一全球关注的重大项目就落地开花。

当经济发展的外部挑战愈加严峻时,城市越需要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全力加速推进重大项目落地。近两年来,从星巴克到特斯拉,一个个世界瞩目的重大项目以最快速度落户上海,为上海在全球范围内亮出营商环境的新名片。

然而,一花独放不是春。今天的“上海速度”不是盆景,它不止体现在一两个大项目之中。整座城市正在通过系统化的改革、全方位的协作,打通大大小小市场主体遇到的堵点。

就在特斯拉上海工厂开工前夕,上海注销企业“一窗通”网上平台正式上线。上海市市场监管局、税务局、商务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进行多次沟通,努力打通部门间注销业务流程,实现企业信息互通共享。

企业开办时如一张白纸,但开办后想要注销,就必须先将白纸上的画擦干净,使其恢复成一张白纸,但这一过程却远没有其开办时那么顺利。这不是个别企业面临的难题,而是所有企业,尤其是初创企业、小微企业长期的痛点和堵点。从极端复杂情形时少则10个月、多则一年半,到如今实测最短只需5天,企业“能生不能死”的痛苦经历,将在上海终结。

与注销问题相似,如今在上海,大小企业申请审批事项,正在从“找部门”,向“找政府”转变。去年以来上海全面推进一网受理,建设全覆盖、全口径、全方位、全渠道的政务“一网通办”总门户,市、区两级所有审批事项和3000多项服务事项都已接入。

目前上海已经建立涉企审批事项协同办理新机制,实现从“多次办理”转变为大部分“一次办成”。去年全年上海实现市区两级企业审批和服务事项90%只跑一次、一次办成。

这一年里,“店小二精神”成为上海各级政府部门服务企业的“座右铭”。上海全面梳理各领域市场准入情况,坚决废除各种不合理的规定,加快消除各种显性隐性门槛,努力做到各类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

高架路宣传旗的“绿色通道”之变

——营商环境改革带来提升效应

营商环境的“上海速度”快起来了,对整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速度”,究竟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春节前夕发布的2018年上海经济运行情况显示,去年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上年增长7.9%,保持稳定增长。统计部门指出,去年大量全球首店落户、全球新品密集首发,让上海成为仅次于纽约的全球品牌集聚地,这是拉动上海社会消费的一个关键因素。

一个细节变化出现在上海的城市高架上。过去受政策规定限制,纯商业活动宣传推广的时段和地点受到较多限制,影响了一些国际知名品牌在沪率先发布全球新品的积极性。市容绿化局,看上去跟营商环境关系不大,却主动参与到改革中来。该部门开辟高架道路宣传旗的“绿色通道”,支持上海打造全球新品首发地相关活动。小小的改变,却让全球企业看到了上海的决心。众多创新改革办法共同作用下,去年近3000个知名品牌在沪举办新品首发活动,数量较上年翻番;新进品牌中国首店落户达到301家,是上年的2倍以上。

透过经济指标看变化,去年上海经济运行中每一个“亮点数据”背后,几乎都有营商环境改革带来的提升效应。

2018年,上海生物医药制造业总产值增长9.8%,增速居六大工业重点行业之首。生物医药行业发展提速,与行业堵点打通息息相关。去年,针对生物医药研发外包企业提出的研发相关物品检疫审批时间长等问题,上海海关加快提升生物医药产品的审批、查验、监管信息化水平,将审批时间从20个工作日缩短至平均3—5个工作日。目前上海对生物医药研发的低风险产品实现“一次审批多次核销”,使审批次数减少43%;建立生物医药跨境研发入境通道,查验率降幅达90%,为该行业的研发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跨国公司总部加速集聚,也是去年上海经济一大亮点。随着吸引外资形势变化,2013年版鼓励跨国公司总部发展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已经不适应上海总部经济能级提升、外资企业创新发展的需要。市财政局会同市商务委对管理办法进行修订,扩大了政策使用范围,为符合条件的外资研发中心提供财政支持。2018年下半年政策实施后,上海共吸引落户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5家,比2017年同期增加25%。

在中美贸易摩擦压力下,去年上海货物进出口总额突破50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国际贸易平稳增长背后,是全市各部门改善贸易领域营商环境,贴心服务进出口企业的切实举措。去年,上海海关对百家重点企业实施便利化通关作业模式提供“一对一”全程协调和跟踪服务,压缩出口货物通关时间三分之一;市税务局将百家重点企业纳入出口退税1类、2类资质管理,享受绿色通道,在10个工作日内给予出口退税;外汇管理局上海市分局创新服务模式,支持跨境支付业务发展,上海已有10家获得跨境支付资质机构,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进出口银行上海分行增加贷款投放规模,支持外经贸占比达到44.8%。

从长远看,营商环境代表着一座城市的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而即便在短期,营商环境的“上海速度”也已开始发挥推动作用,成为上海经济平稳增长的内在动力。

“三零”改革被评价为“全世界的模板”

——对标全球先进水平,与世界竞速

营商环境的“上海速度”究竟快不快,光是跟过去比还不够。面对全球化的竞争,上海的营商环境要在全球顶尖城市中站住脚,意味着“上海速度”也必须与世界竞速。

2017年,中国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排名中仅列78位,上海作为世行选取的两座中国城市样本之一,深感压力,也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差距。去年,围绕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排名,上海全市上下拧成一股绳,将营商环境的“上海速度”与全球标准对标。在国际视野下,聚焦重点、难点,科学地推动改革,成为提升全市企业获得感的重要原因。2018年,中国排名从78位大幅提升至46位。对上海来说,一个数字的变化,背后是纷繁复杂的系统性改革。

针对世行报告的相关指标,上海以优化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为原则,推进相关改革。一方面,上海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着力推进跨部门流程再造,比如推出企业开办“一窗通”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统一数字化联审平台,竣工验收改为联合验收等等。

另一方面,上海聚焦企业办事便利化,最大限度减时间、减环节、减费用。改革后,在以地方事权为主的指标上,世行报告显示,办事环节平均压缩了30.5%,办事时间平均压缩了52.8%。特别是在获得电力方面,上海实现了零访问、零审批、零成本的“三零”改革,被世界银行相关负责人评价为“全世界的模板”。

在对标全球先进水平的过程中,去年上海吸收采纳了世界银行24项改革建议,争取8个国家事权的改革事项在上海试点。世行营商环境专家团队充分肯定上海为优化营商环境所做的努力,认为上海“放管服”和优化营商环境的改革措施远远超出了营商报告评估范围,改革力度大且务求实效,为世行带来了许多新的启发和借鉴。

借鉴世行测评方法,上海又将改革延伸到更广泛的领域。比如近期参照获得电力改革成功经验,上海对用气报装、用水报装事项,从减环节、减时间两方面着手推进改革。改革后,两者办理时间分别从47.1和87.1个工作日,压缩至20个和15个工作日。

“企业评价‘上海变快了’,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大好机会,更需要我们乘势而上。”上海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继续突出与世行的对标改革,但不是“唯排名而改革”,将进一步聚焦企业诉求,拓展改革覆盖面,让企业对优化营商环境改革的获得感持续增强。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姜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