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www.iruorou.com/

甘肃敦煌:在开放中发展

2018-12-10 15:52 来源: 新华社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新华社兰州12月10日电 题:甘肃敦煌:在开放中发展

新华社记者 张玉洁

敦煌记录历史。开放的胸襟,曾让这里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华戎所交一都会”。

时隔千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入西北内陆小城,敦煌再度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文化前沿。

千年宝库“复活”

冬日灿阳照耀千年佛窟,也沐浴着远道而来的游客。即便到了一年中最冷时节,仍有游客前来朝圣敦煌。

国门初开时,敦煌仍是个贫瘠的西北小县城。“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

1979年,敦煌被国家确定为第一批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日本著名画家平山郁夫成为当年来到敦煌的2万名游客之一。持续千年的敦煌艺术,让他深深沉醉。

“在平山郁夫先生的支持下,敦煌研究院开始了国际化的人才培养之路,年轻学者前往海外学习,奠定了人才基础。随后,我们又与美、英等国的相关机构开展了长期合作。”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说。

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以人才为引领,在大漠之边,世界最具活力的敦煌学研究实体渐露头角。今天,莫高窟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开放的典范,敦煌研究院的壁画修复、土遗址保护等技术走在了世界前列。

“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敦煌研究院的国际合作,不会在山沟中建成一支人才队伍,不会在这里诞生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王旭东说。

“数字敦煌”项目的开展,更让这座千年石窟从历史走向未来。人们只要在网站上点击鼠标,就能在线免费观赏敦煌壁画的高清影像。目前,超过200个洞窟的数字化采集和120余个洞窟的全景漫游已经完成。

改革开放40年来,敦煌的价值在保护、研究和弘扬中得以发挥。莫高窟不再是“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真正成为能为世人共享的艺术宝库。

文化优势“激活”经济优势

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吹向了敦煌人家。

73岁的吴兴科,是敦煌市莫高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上世纪90年代初,他组建建筑队进城务工,2014年返乡,把自家老院翻新改造成农家客栈。如今客栈年接待游客2000多人次,净利润有10多万元。

在吴兴科眼里,改革开放不仅带来生活的富裕,更是生活方式的转变。

他说,40年前,人穷,也不爱收拾,院墙被炕洞熏得黑黢黢,到了夏天土厕所臭气熏天。“客栈开起来后,人的精神面貌不一样了。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自己也体体面面,热情服务才能让客人在网上点赞。”

莫高镇党委书记吴三明说,改革开放以来,敦煌农民的收入来源发生了很大变化。从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到种葡萄、红枣等特色林果,再到现在的乡村旅游,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如今,莫高镇的农家客栈已有90多家,户均年收入在8万元以上。

“莫高窟在敦煌存在了1000多年,但长期以来,文化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如今旅游从副业变主业,老百姓的日子才越过越好。”吴三明说。

敦煌市委办公室主任席尚成介绍,2003年起,旅游产业成为敦煌的首位产业,农业县城变成了旅游城市。尤其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敦煌旅游快速发展。今年,敦煌年接待游客预计接近1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近100亿元。

在敦煌,几乎每个人都从蓬勃发展的旅游中受益。数据显示,全市13%的人口直接从事旅游业。随着产业链的拉长,旅游门票收入仅占旅游总收入的23%,“旅游+”综合效益进一步凸显。

走向历史新舞台

回望历史,成就敦煌的正是开放包容。伴随丝绸之路而来的多元文化,在敦煌碰撞交融、互学互鉴,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成果莫高窟在这里诞生。

2016年,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在敦煌举行,敦煌再度走向世界舞台。

这个我国唯一以“一带一路”国际文化交流为主题的综合性博览会开启后,每年百余个国家的千余名嘉宾来到敦煌,共商文化,沟通民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同正不断加深。

“改革开放富裕了一方百姓,做强了一地经济。新时代更应借助这一国际盛会,讲好中国故事,谋求高质量发展。”敦煌市委书记詹顺舟说。

绿色发展被放在突出位置。敦煌南接祁连山,西连塔克拉玛干沙漠,绿洲面积占比不到5%,年蒸发量是降水量的50多倍。“在这一自然禀赋下,敦煌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以水定产业、以水定结构、以水定规模。”詹顺舟说。

文旅融合、培育文化新业态成为抓手。从《丝路花雨》等旅游演艺节目,到借势互联网的敦煌文创,再到异彩纷呈的研学活动,行业壁垒正在消除,敦煌文化注入多样业态,品牌效应日益凸显。

敦煌文化的举旗者敦煌研究院,更带着先进的保护理念和技术,走向吉尔吉斯斯坦、阿富汗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张兴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