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www.iruorou.com/

跃动中原的“红”“黄”“蓝”
——改革开放河南行采访见闻

2018-12-05 16:20 来源: 新华社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新华社郑州12月5日电 题:跃动中原的“红”“黄”“蓝”——改革开放河南行采访见闻

新华社记者滕沐颖

浩荡黄河流过中原,孕育了一片黄土地。

改革开放40年,中国记协、全国三教办组织“改革开放河南行 新闻战线强四力”主题活动。40多位媒体记者同行,历时6天,奔赴20多个采访地,记录中原大地的崛起和风采。

红,中原儿女多奇志

河南省兰考县张庄村,是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弯上一个普通又特殊的村庄。

它曾经穷得出名,地里不长庄稼,村民靠讨饭为生。后来,它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教育基地,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带领群众防风治沙的事迹就发生在那里。

天气清冷,“梦里张庄”农家院依然迎来不少访客。大家是奔着焦裕禄精神来的,来听村民讲张庄的故事。

“焦书记来兰考治沙那年,我上三年级,跟着大伙儿一起种树。”65岁的文振民眼睛微眯,回忆起当年“飞沙走石”的场景。听焦书记的话,村民花3年时间把整村3000亩地翻了一遍,用淤泥固定住流动的沙丘。

1975年,文振民中学毕业,成为一名人民公社保管员,他见证了张庄悄无声息的巨变。

当时,挣1工分抵1毛5分钱,能买3个鸡蛋。文振民明显感到,村民干活的积极性不高,队长打一天铃,队员上一天工,出工不出力。

直到80年代,张庄推行“包产到户”,粮食开始丰收。1984年,张庄小麦产量比往年翻一番。

文振民说,改革开放活了市场,更活了村民的脑筋。那些率先外出打工的人,成了村里率先盖楼房、买家电的人。如今,率先搞乡村产业、发展红色旅游的村民,也是率先富起来的人。

今年,300多个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张庄创业。他们相信,只要肯动手,在家门口卖布鞋,卖香油,甚至卖馒头,都有商机。

文振民不由地感慨,焦书记留给张庄的,是3000亩好地,更是“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创业精神。

黄,此心安处是吾乡

天还没黑,河南省嵩县红崖村的水泥路上火光闪烁,村民正围在炭盆烤火,空气中弥漫着烟火气和一丝烤红薯的香甜。

17岁的男孩乔山不说话,低头玩手机。

“干吗呢?”记者问。

“嘿嘿,发小视频。”乔山腼腆地说。

刚刚,他在“快手”上传了一段小视频,画面中单薄的黄色土坯房,像是落在林间的破纸箱,接下来是土坯房的“内饰”:报纸糊的墙面,木板搭成的床,随意摆放的铁桶、木箱……

乔山说,这是他在山上的老家,如今搬出来住,他要发到网上“留作纪念”。

作为易地搬迁安置户,乔山一家搬进崭新的白色仿古院落,出门就是水泥路,他们告别了种粮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

村干部介绍,嵩县是河南省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县域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平原仅占0.5%,境内海拔超过1000米的山峰有700多座,人称“九山半岭半分川”。

面对“山上无林、坡上无地、地下无矿”的恶劣条件,2004年,红崖村启动易地搬迁,成为“中国扶贫搬迁第一村”。此后10年,嵩县完成了32个贫困村、32434人脱贫。

红崖村之变,是河南省脱贫攻坚、改善民生的一个缩影。2013年至2017年,全省实现577.7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5514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序列,贫困发生率由9.28%降低至2.57%。

村干部说,易地扶贫搬迁是安居工程,更是民心工程。贫困人口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才是从“故土难离”到“安居乐业”的真正跨越。

蓝,直挂云帆济沧海

在刚刚过去的“双十一”“黑五”,国内海淘族买遍全球。有人发现,大量海外直供货物始发于“郑州保税仓”。

这种模式叫保税备货。“国外好物”已经提前进入郑州,只待买家下单,就能迅速通关,第一时间抵达买家手里。

在河南保税物流中心,记者看到,红色的“中大门”标志格外醒目,明亮的大厅里,小红书、网易考拉、豌豆公主等多家跨境电商连同泰国、英国等19个国家馆,展陈1500多个品牌的2万多种商品。

配货仓里,几百个智能机器人驮着数米高的货物有序穿梭、往返。

配货仓外,以郑州为中心的陆路、空中、网上“丝绸之路”辐射八方。

古人说,得中原者得天下。上溯千年,汴京开封依托黄河中游水陆枢纽,发展成为150万人口的国际性大都市,“八荒争奏,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

如今,不沿边不靠海的郑州,依托“铁路十字路口”、“米”字形高铁网、国际航空港和中欧班列,继续成为中国“买全球、卖全球”的重要枢纽,成为“一带一路”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吴啸浪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