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www.iruorou.com/

新闻办就“改革开放与中国高铁发展”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

2018-11-29 14:19 来源: 中国网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江南平台入口 新闻办公室于2018年11月29日(星期四)上午10时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请5位中国高铁一线工作者(名单附后)围绕“改革开放与中国高铁发展”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国新办就“改革开放与中国高铁发展”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中国网 宗超 摄

国新办新闻局副局长袭艳春主持记者见面会。中国网 宗超 摄

国新办新闻局副局长袭艳春:

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江南平台入口 新闻办公室中外记者见面会。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五位中国高铁一线工作者和大家见面,围绕改革开放与中国高铁发展和大家做一个互动交流。首先,我先逐一介绍这几位工作者,他们是: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安动车段动车组机械师董宏涛先生,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南站客运车间业务指导张润秋女士,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铁路线路维护技术专家工作室首席导师吕关仁先生,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员赵红卫女士,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福州机务段高铁司机、首席技师陈承仪先生。

按照惯例,先请他们逐一和大家简短聊几句,然后就开始互动交流。董师傅您先请。

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动车组机械师董宏涛。中国网 宗超 摄

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动车组机械师董宏涛:

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好。我叫董宏涛,是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安动车段的一名动车组机械师。我们主要负责动车组的日常检修和维护运行安全,因此被大家亲切的称为“动车医生”,每天晚上,运行一天的动车组都会回到动车检修库进行全面的“体检”,确保第二天安全上线运行。

2007年西部首开动车组列车,我荣幸的成为全国第一批动车组机械师。干了这些年,我检修过的动车组有7万多组,全面掌握了多种型号动车组的检修知识,同时我还带领我的团队攻克了19项动车的技术疑难问题,革新改造实用工具11项,获得了7项国家专利,被大家称为“全能型动车工匠”。以我名字命名的工作室也是全路唯一一个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的“全国示范性劳模与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今天我也带来了工作室的创新成果,这是我们动车机械师应急处置用的工作背心,设计它的初衷主要是为了帮助动车机械师进行途中应急处置。它将我们应急处置所需的17种工具材料集成在这件背心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还在上面设计了反光条,起到安全防护的作用。在进行运行应急处置的时候,动车机械师只需要穿上这件背心就可以,就不需要携带笨重的工具材料。

从动车检修的门外汉到全路的专业技术带头人,我亲身经历和见证了我们国家改革开放40年和中国高铁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感到非常自豪,中国速度是我们千万高铁人干出来的,这其中也有我的一份。希望通过今天的沟通和交流,能够让大家对我们动车检修工作有更多的了解。

谢谢。

袭艳春:

谢谢董宏涛师傅。给大家透露一下,刚才我掂了掂,还挺沉的。有请张润秋女士。

北京南站客运车间业务指导张润秋。中国网 宗超 摄

北京南站客运车间业务指导张润秋:

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好,我叫张润秋,是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南站客运车间业务指导。作为一名铁路基层一线的服务员,我的主要工作就是确保旅客在车站的出行平安有序。旅客出门在外,最希望的就是旅途平安、快乐,在工作当中我们以润秋服务台为载体,用一部热线电话、一张名片、一个微博搭建起了与旅客之间沟通的桥梁。在工作中我们也努力做到急旅客之所急,帮旅客之所需。为了提高整体的服务技能,我带领服务组的姑娘们利用业余时间坚持学习技能知识,用心为中外旅客提供服务。

我出生在1979年,是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40年来,中国铁路给旅客带来了很多惊喜,从新老南站的变迁到中国第一条时速350公里的高铁京津城际开行,到现在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在北京南站每天开出,我有幸见证了中国高铁的发展。对于我来讲,更能深刻的感受到,中国铁路给旅客、给老百姓出行带来的便利和快捷,更直接践行着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服务初心,在一线服务过程中广大旅客对铁路的认可和赞誉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褒奖。为此,我非常庆幸我是中国高铁第一站人,我非常自豪我是中国铁路人。谢谢大家。

袭艳春:

润秋的工作很辛苦,直接和旅客打交道,每天要面对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客人。

张润秋:

每天的旅客基本都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服务是希望旅客更平安快乐。

袭艳春:

辛苦了,谢谢。接下来请吕工讲两句。

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吕关仁。中国网 宗超 摄

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吕关仁: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好,我叫吕关仁,来自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工务部,我们这个部门的职责主要是负责铁路线路基础设施的维护和管理。我是1984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一直以来从事轨道技术工作。2008年以来,非常有幸参加了中国多条高铁的动静态验收,参加了铁路总公司多项线路技术规章的编写或审查,参加了铁路总公司多项高铁线路维护科研项目的研究。我还担任了铁路工务技术手册《轨道》主编完成了编写并已公开发行。自2004年以来,我担任济南局铁路线路维护专家工作室首席导师,举行了20多次讲座,为中国高铁线路维护的技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做出了积极贡献。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铁路快速发展,为了完成各项科研任务我们只争朝夕,全心投入,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为了中国高铁的建设,我们铁路人“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不忘初心、砥砺奋进。谢谢大家。

袭艳春:

吕工谈起铁路来非常有激情,也非常投入,一会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和大家多聊聊,谢谢。有请赵红卫。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员赵红卫。中国网 宗超 摄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员赵红卫:

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来自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的首席研究员赵红卫。我主要是从事高铁动车组的研发,我非常幸运的参加了“复兴号”动车组的研制工作,我和我的团队完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列车的网络控制系统研制,这就相当于动车组的大脑。从2013年中国标准动车组项目启动,到2015年动车组完成组装调试并下线,从2016年在郑徐高铁进行420公里重联和交会实验,到2017年“复兴号”正式命名并在京沪线实现时速350公里运行,再到长编组的“复兴号”上线运营。我参与了“复兴号”动车组从研发到运营的全过程。“复兴号”不光是外观更大气,性能更优异,旅客乘坐舒适性也进一步得到提升,安全保障也更全面了,能够参与到“复兴号”动车组的研制,我感到非常的幸运,也感到非常的自豪。谢谢。

袭艳春:

谢谢赵红卫。赵红卫是铁路战线的巾帼英雄,能够参与到那么核心的工作当中,我们同为女性,也非常自豪。最后,有请陈师傅。

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高铁司机陈承仪。中国网 宗超 摄

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高铁司机陈承仪: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好,我叫陈承仪,是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福州机务段的一名高铁司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高铁飞速发展,已经成为了一张“国家名片”,我作为其中一员感到很自豪。

我对高铁司机的理解就是两个词:安全、舒适。首先我要把我的旅客安全地送达目的地,同时还要给他们一段更加舒适的旅程。其实要做到这些非常的不容易,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学习和磨炼,每一名高铁司机都要经过普速列车的副司机、司机、动车司机、高铁司机的层层选拔和考试,整个过程累计驾驶里程要超过20万公里,至少需要8年的时间,可以说是经历了大浪淘沙、千锤百炼。我出生在铁路家庭,从小我的梦想就是开火车,我1993年参加工作以来,开过蒸汽、内燃、电力、动车、高铁列车,如今开上了“复兴号”动车组,我不仅圆了我儿时的梦想,我还亲身经历了新时代中国铁路的变迁。

今天,中国高铁不仅给国人带来了便利,而且还驶出国门,走向世界。我希望,更多的国家能够和我们一起共同奔向美好的未来。谢谢大家。

袭艳春:

谢谢陈师傅。我们刚才在休息室聊天,像陈师傅这种开过各种车型的司机也不多见,是很幸运的事情。

陈承仪:

是啊,像我们动车、高铁这一系列车型都开过的人非常少。特别是以前,蒸汽机车的环境非常恶劣,当时有一句顺口溜,“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捡碳的,仔细一看是机务段的”,环境非常得苦。后来,我们发展到内燃机车时代,司机室虽然没有煤灰,但是噪音大、油污多,工作服脏兮兮、油腻腻。现在是高铁时代,司机室宽敞、明亮、干净,动车组司机、高铁司机全部都是穿西装、打领带,在自己移动的“办公室”里驾驶列车运行,可以说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袭艳春:

不说别的,陈师傅着装的变化也反映了改革开放40年的变化,从最初满身油污的形象到现在西装革履的形象,大家也能看出来铁路的发展和变化。再次感谢五位工作者。

下面,开始互动环节。请大家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过去的40年来,中国高铁从无到有一路领先,可以说发展得非常迅速。各位都来自高铁一线,刚刚也都做了自我介绍。我想进一步了解,大家能不能结合自己的一线工作经历和所见到的、感受到的高铁的飞速发展给我们国家带来了怎样的改变?以及给您身边的人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改变?谢谢。

赵红卫:

改革开放40年,中国铁路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我们知道,在1978年的时候我国线路里程只有5.2万公里,到2017年底已经发展到12.7万公里,我们的高铁更是发展迅猛,到去年年底我国已经拥有2.5万公里的里程,占世界高铁运营里程的66%。另外,我们国家也具备了全套完备的技术体系,也实现了从“追赶”到“领跑”的关键性转变。作为一名铁路科技工作者,我感到生逢其时。我还觉得,高铁像是一个巨大的舞台。

首先,是科技工作者能够发挥自身价值,能够发挥自身特长的舞台。经过我们国家多年的飞速发展,目前高铁运营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高、运营场景最丰富,这不仅对铁路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更大的机遇和挑战,也为个人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

第二,它也为国内铁路的产学研用各个部门提供了协同合作的舞台。就拿“复兴号”动车组来说,它是由中国铁路总公司来组织,由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来技术牵头,联合国内的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来研制完成的。

第三,它也是全球铁路同行共同交流合作的平台。现在不仅是我们工程师“走出去”,更多的是国外的铁路同行走到中国来,去体验我们的“复兴号”,参观我们的实验室,了解我们最新的一些技术发展动态,我们也非常乐于把高铁发展的经验与国外的同行分享,共同促进整个世界铁路技术的发展。谢谢。

陈承仪:

高铁的发展让我感受到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快”字,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展速度快。就拿福建省来说,原来是全国路网的末梢、尽头线,要出省只有一条鹰厦铁路。2009年,温福铁路顺利开通以后,福建铁路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可以说,东南沿海的大通道已经成为国家铁路网“四纵四横”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省也成为全国率先实现“市市通动车”的省份。改革开放40年来,福建高铁从无到有 ,到现在织密成网,很多老福建人见到我都很感慨地说,现在的发展速度,在原来想都不敢想。二是运行速度快。福州到北京,原来需要50多个小时,现在经过合福高铁,只需要7个多小时,运行时间缩短了85%。高铁给人们带来了便利,更拉近了城市之间的距离。福州到厦门只需要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而且实现了“公交化”运营,“同城化”效应更加凸显。我们可以在鼓浪屿的海浪声中起床,中午到福州品尝一下佛跳墙,晚上可以到武夷山喝一杯热茶,甚至我们可以在福州生活、厦门工作,人们的生活方式、格局都发生了巨大改变。

如今,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正式上线运行,我很有幸担当了福建省第一趟复兴号列车的值乘任务,我觉得特别提气。我相信,中国的铁路会发展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好。谢谢!

张润秋:

改革开放40年,中国铁路改变了很多人的出行体验。从变化上来讲,我作为一名客运服务工作者,最大的感触就是服务之变,怎么说呢?第一,越来越多的旅客选择高铁出行。以京津城际为例,2008年日均发送旅客在4.9万人,2018年上半年日均发送旅客在8.2万人,这个数据说明高铁成为很多旅客出行的首选。第二,运输服务发生了变化。从纸质车票到电子车票,从普通绿皮火车到现在的复兴号,从人工检票到现在自助身份证的刷脸识别验证验票,从售票处的排长队买票到现在的互联网购票,还有原来在火车上的推着货车卖货到现在的网上订餐,可以说40年前不敢想的事现在都实现了。第三,服务方式和理念的变化。速度的改变让很多人甩掉了出行的包袱,拉近了城市之间的距离。12306网购车票的出现让售票厅不再排起长队。还有身份证人脸识别系统,让乘车不再繁琐,两秒钟检票进站,更方便、更快捷。

可以说,中国高铁的发展让广大民众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谢谢大家。

袭艳春:

没有更多的补充就继续提问,看看大家有没有其他的问题。

光明日报记者:

近年来,中国高铁发展日新月异,给人们的出行带来很大的便捷。请问在座的几位嘉宾,中国未来的高铁会是什么样?

袭艳春:

有谁愿意畅想一下吗?说了过去,可以畅想一下未来。董师傅先来讲。

董宏涛:

我说几句,畅想中国高铁的未来。我想先介绍一下动车机械师的群体,可能大家坐高铁更多的是注意服务人员,但其实还有一个“动车医生”动车组随车机械师,他负责动车组所有车辆设备的运营安全,安全责任很大。还有地勤机械师,动车组运行一天,每天晚上会回到动车库里检修。这一群动车检修人有一个特点,就是“黑白颠倒”。我们是踏着夕阳来,迎着朝阳走。每天晚上夜深人静人们进入甜蜜梦乡的时候,动车检修库还是灯火通明、一片繁忙的景象。当大家第二天乘上高铁动车组,踏上一天旅程的时候,动车组机械师才能安心的休息。我作为一个动车检修人,畅想中国高铁未来,希望动车检修的未来能够实现自动化,逐步减少人力和劳动强度,使我们国家的动车组检修更智能化、更现代化,更高效。谢谢。

张润秋:

中国高铁在我眼中未来的样子是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的完美结合,从而让乘车旅客感到我们的服务更温情、更有温度。以乘车为例,提前一天就会有乘车提醒,让您能够安排好行程计划,以免有购票或者乘车时间的改变。另外,还有乘车地、换乘地、到达地天气情况、温度情况的信息发给您,让您更好的合理安排出行。如果来到车站,会给您家一样的感觉,可能会有智能机器人直接在大门口给您打招呼问好,为您全程引导进站服务。如果您在车站遇到困难或者求助的时候,有一个客服平台,直接点求助按钮或者在我们的手机客户端上,发出指令,后台就会为您指派一个专门的智能机器人,到达您的身边,为您开启困难的解答模式。

另外,到了站台,会有列车上的服务员,也是智能机器人,在车门口进行迎接,并且在您进入车厢内以后,如果是老幼病残孕的重点旅客,它会非常亲切周到的帮您量体温,或者调整车厢内的温度,这样的话会在乘车的感觉上更舒适。还有列车座椅上会有点键服务按钮,如果您想在车上用餐或者是在车上用饮料,只要一点键,下拉菜单出来,就会看到许多选择,点到以后智能帮手就会把餐和饮料送到您的座位上,非常方便。

我相信中国高铁会为老百姓的出行提供更多的温馨服务,我们也一定会更好地提升服务品质,让大家在出行当中感受到高铁带来的便捷和快捷。谢谢。

吕关仁:

我认为中国高铁将会率先建成世界上最现代的高铁网络,从青藏高原到东海之滨,从茫茫雪原到天涯海角,中国将会建成世界上最完整的高铁网络,更多的“复兴号”穿越城市乡村,跨越田野阡陌,相邻大中城市1到4小时到达、城市群半小时到2小时到达,“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快速、“公交化”的便捷,中国高铁将为新时代更多人民的出行提供便捷、成为出行首选,谢谢大家。

袭艳春:

铁路网络更加要遍布祖国的各个地方,让大家出行更加方便,服务也更人性化,包括机械师们也可以更自动化地进行检修。

赵红卫:

我是做动车组研发的,我说一下未来动车组的发展方向。第一个会朝着系列化的方向发展,我们知道“复兴号”时速350公里动车组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动车组,我们还会覆盖不同的速度等级,像时速160公里的动车组,我们已经研制完成了,正在进行试验。后续还会研制适应不同环境线路,不同速度等级的动车组。第二个发展方向会朝着更加绿色、更加环保的方向发展。“复兴号”动车组采用低阻力的流线型车头,我们还会进一步采用轻量化的车体和转向架,进一步减少列车阻力。另外,我们也会采用更加节能环保的材料,采用可降解的材料,把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第三个发展方向,刚才大家都提到了,动车组也会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我们在京沈高铁试验了具有司机值守的自动驾驶系统,未来服务于京张高铁以及北京到雄安新区的京雄城际铁路,我们都会采用智能化的技术。包括刚才董师傅提到智能维修,润秋提到的智能服务。

还有一个小小的愿望,我希望未来能够在国外坐上按照中国标准生产和研制的动车组,使中国高铁的品牌闪耀世界。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

前段时间,有一个“高铁上竖硬币”的视频成为网上热点。请嘉宾谈一谈硬币不倒是如何做到的?谢谢。

袭艳春:

这个问题吕工比较有发言权。

吕关仁:

高铁上能够竖硬币,从线路的角度来说,就是高平顺性。要做到线路的高平顺性,我概括为五个字:稳、顺、平、修、检。“稳”就是路基、桥梁、隧道、涵洞基础要稳,要严格控制工后的沉降。无砟轨道要求施工后的沉降不能超过15毫米,这个要求非常高。比如京沪高铁,从北京到上海,所有铺轨以后的沉降不能超过15毫米。“顺”就是路基、桥梁、隧道、涵洞基础软硬不均,隧道、桥梁都比较硬,路基比较软,从硬到软中间有一个过渡段,这样就要实现软硬、硬软的平顺过渡。“平”就是钢轨的表面要平,要把100米的钢轨到工厂焊成500米的长钢轨,到现场以后再焊接成设计所需要的长度。可以说一根钢轨跨千里,中间没有一个过去普通的轨缝,所以大家坐高铁的时候再也听不到“咔哒咔哒”这样的声音。“检”就是高铁采用了动检车、探伤车许多综合动态的检测设备,随时掌握线路的状态,分析变化规律以及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时为我们进行诊断。“修”,我们的高铁夜间专门有4个小时不跑动车组,专门用于线路的维修和养护,这样发现问题能够及时修理,能够经常的保持线路处在良好的状态。由于采取了以上的综合措施,所以中国高铁的平顺性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所以我们的乘客乘坐高铁的时候,才会有在350公里时速运行的车厢上能“闲庭信步”,才有硬币不倒这样神话的呈现。谢谢。

袭艳春:

高铁这么稳,吕工很自豪。董师傅还有补充。

董宏涛:

刚才听动车组上面硬币要立住,和线路确实有直接相关的关系,但是我想补充一点。从检修的角度来讲,跟车辆也是密不可分的。车辆的走行部、轮子、悬挂系统都是相关的,但最主要的是动车组的轮子。大家想象一下,如果路很平但车轮不圆,车跑起来也不稳。我们在日常检修就要定期对动车组走行部车轮进行修形美容,采用专有的镟轮的设备对动车组进行车轮踏面的修形,恢复到完美标准的状态,再加上关老师所说的平顺的线路,硬币就可以立住了,谢谢。

中国新闻社记者:

刚才大家回顾了过去、展望了未来,我更关心每一位高铁工作者个人的工作。我想请教一下在座各位,你们在工作中遇到最大的挑战是什么?你们的体会和感受是什么?谢谢。

袭艳春:

遇到什么问题或者挑战,陈师傅先说。

陈承仪:

对于我们高铁司机来说,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平稳操纵,指的是列车在运行中要匀速运行、精准对标的一个过程。极致的平稳操纵可以让旅客感觉不到车动车停,甚至连一杯水都不会晃动。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要克服三个挑战。一是来自车型的挑战。目前在福建管内有6种车型、9种不同编组,每种车型有不同的构造。就像CRH1型车只有一个手柄,向前牵引、向后制动,CRH2型车有两个手柄,左边是制动,右边是牵引。每种车型与操纵相关的上万个记忆点,我们都需要非常了解。二是来自线路的挑战。每一名高铁司机都要精准地掌握每一条线路的每一个坡道、每一个曲线半径的变化和不同,上坡时要提前增加牵引力,下坡时可以利用惯性,要随时准备采取制动措施。比如福州站出站一公里处,有一个千分之22的大坡道,如果提手柄太慢就会造成降速,提手柄太快列车就会不稳,甚至会产生冲动。三是来自环境的挑战,比如天气、飞鸟都会对列车运行造成影响。

总之,如果司机车开得不稳,旅客就会坐得不舒服,如果标对得不准,上车的旅客就要多走一步路。所以我就不断地琢磨平稳操纵的技能,并且我还随身携带笔记本,把注意事项、操纵的点点滴滴随时记录下来。后来我总结了一套“动车组平稳操纵法”,在全路进行推广,后来,同事们都喊我“海西第一闸”。我记得有一次,列车终到福州站,我刚从司机室里出来,突然跑过来两个旅客,他们问我是不是刚才开车的司机,他们说从来没有坐过开得这么稳的列车,我想过来看看司机长什么样。我当时一震,我们高铁司机从来没有在这种场合面对旅客。看到他们微笑的那一刻,我觉得一切都值了!谢谢!

董宏涛:

在动车检修人眼里,动车组也是有生命的,一年365天无论刮风下雨,包括下雪,飞机都停运了动车还开,风里来雨里去,总会遇到突发情况。这就要求动车组机械师必须要对“理论业务一口清、实做技能一手精”,同时要熟知动车组牵引制动等关键系统的相关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业务技能、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这样才可以以最快速、最准确、最果断的处置确保动车组安全。我们动车组机械师不仅仅能修车,还要懂造车,还要会开车,而且修车人心里还要想着坐车人,是全能型的高铁工匠,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挑战。

刚才我给大家展示了工作室的创新成果,动车机械师应急处置背心,我们也叫“单兵战术背心”,这只是我们日常检修工作中创新的一个小点。在动车组日常检修工作中应该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创新、去优化的地方,不断挑战未知,不断创新,将是我们未来面对的最大挑战。最后我想说,作为第一代动车检修人,我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工作室的团队,永攀动车检修技术高峰,开展创新攻关活动,为动车组的安全保驾护航。我就说这些,谢谢。

张润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铁路快速发展,尤其是中国高铁的发展为旅客带来了更好的出行体验。作为一名一线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时时刻刻都有挑战、有困难,但是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旅客不断提升的高品质服务需求,给我们带来的挑战。

从出生的婴儿到年迈的老人,每个人的需求都各不相同。在前几天有位王女士带着两位老人从南站乘车去上海,需要轮椅协助进站乘车,且携带行李非常多。就在王女士发愁的时候,我们主动帮她联系了轮椅,并帮她联系好了上海虹桥站的接车服务。王女士非常感动,跟我们说:“我没有想到现在车站的服务这么贴心,而且这么具有人情味,我也想加入你们的队伍把爱心传递下去帮助更多的人。”

旅客的需求一直在变化,我们的服务任重道远。我们将“人生因服务而美丽,服务因用心而精彩”作为我们班组的格言。润秋服务组成立8年来,我们从一张白纸到现在形成多角度、全方位的定制式的特色服务体系。服务组成立至今,我们也得到了广大旅客的认可,到目前为止收到感谢信8973封,锦旗819面。在做好服务工作的同时,我们还与志愿者联合会建立起常态联系,带出了很多大学生的志愿者,也让爱心通过志愿服务进行扩散传播。同时我们也得到了广大旅客以及社会各界对我们的赞誉,我想这个赞誉既是对我们工作的鞭策,也是对我们的激励。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我们还要去努力,不断的提升为旅客服务的水平和质量,让更多的旅客能够感受到高铁出行的便利快捷。同时,也邀请大家经常到北京南站来,我和我的团队一定会让大家感受到如浴春风的感觉。谢谢大家。

袭艳春:

润秋谈了很多旅客的理解和认可,我相信没有谈到的,一定也遇到过不理解和委屈。所以,从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上来讲,可能让一两个旅客满意是很容易的,让所有旅客都满意,是整个铁路职工需要共同努力的目标。

下面,继续提问。最后两个提问机会。

工人日报记者:

我这个问题提给陈师傅,刚才在介绍中提到,陈师傅被同事们称为“高铁试飞员”,请问这称呼背后您有哪些故事可以和大家分享?谢谢。

陈承仪:

所谓“高铁试飞员”是说每一条铁路新线在开通之前都需要联调联试,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试飞”“试跑”。由于我参加了福建省每一条新线的联调联试,所以同事们抬爱我,叫我“高铁试飞员”。在联调联试过程中,司机的操纵直接影响到联调联试的试验结果和数据的准确性。记得在2010年3月份福厦线联调联试的时候,规定的运行速度是200km/h,但由于是新线,我对线路还不太熟悉,在经过一个大坡道的时候,我提手柄慢了一拍,速度只跑到198km/h。就是差了这么一点点,就造成这趟列车前面试验的数据全部失效,这趟列车必须返回始发站重新出发进行试验,所有车上工作人员的心血全部白费。这件事使我耿耿于怀,好几天没有睡好觉,我想,我一定要去琢磨和磨炼自己的操纵技能。后来,我的操纵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

所以,现在一说起“高铁试飞员”,我就感到很强的、巨大的责任。未来,我可能还要参加更多的“试飞”工作,相信我会用更精湛的操纵技能来保证新线的顺利开通。谢谢。

袭艳春:

最后一个提问。

央视中文国际频道:

请问赵红卫女士,刚才提到智能化动车组,智能化动车组在全球是什么样的水平,研发和开通有何意义?

赵红卫:

目前各个国家都在研制智能化铁路的相关系统,国内铁路在智能化方面朝着三个方向做:一是智能建造方面,包括工务工程的建造,会按照全数字化的系统去完成线路、桥梁、隧道的建设。二是智能动车组,这方面比较重要的就是自动驾驶系统,目前一共分成四个等级,现在是GOA2,有人值守的自动驾驶系统,已经在京沈高铁试验段进行试验。我们也在研究GOA4,就是无人驾驶的全自动系统。虽然我们知道地铁已经有全自动的驾驶系统,但是因为地铁速度等级相对比较低,运行的线路也是封闭的,对高铁按这么高的速度等级来研制,还要适应环境线路的要求,对智能化的技术要求就更高了。三是智能运维,我们准备在京张高铁配套智能车站、智能服务、智能维修等相关设施,会朝着更加智能化的体系去发展。国外也有这方面的技术,大家都认为智能化是未来的发展方向,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做。谢谢。

袭艳春:

再次感谢五位中国高铁的一线工作者。我想通过他们简短的介绍,也揭开了铁路方方面面的面纱,让我们了解到还有很多人在默默无闻的奉献,给我们提供非常平安、顺捷的出行。中国的铁路在每一个中国人心目当中都有一个特殊的地位,这不仅仅因为每年春运的时候,铁路连接起了我们和故乡之间的距离,不仅因为每次我们登上高铁的时候,能够亲眼看到祖国各地的飞速变化,更重要的是,铁路本身发展变化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速度和中国发展。应该说,中国的铁路建设是改革开放40年的一个非常好的缩影,也恰恰是因为无数个像今天来到现场的铁路一线工作者默默无闻的奉献和倾情投入,才让铁路有了飞速的发展,也助力了改革开放的进程。所以,再次感谢五位一线工作者的付出,也谢谢大家。

今天的见面会到此结束,谢谢。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吴啸浪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