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www.iruorou.com/

宁夏439万农村人口告别饮水难

2018-08-17 11:03 来源: 宁夏日报
字号: 默认 超大 | 打印 |

黄河滋润,两山护持,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赋予宁夏“塞上江南”的美誉。

殊不知,宁夏三面环沙,年均蒸发量是降水量的4倍,中南部西海固曾经“苦瘠甲天下”,人均水资源量约为全国的1/23。缺水,曾经是一枚无法撕掉的标签。

60年来,宁夏水利人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战天斗地的情怀,解决了全区439万农村人口的“吃水难”,广大农民群众终于告别“渴的悲辛史”。

蓄水工程“多点开花”

“水来了,可以说减少俺们九成困难。”从73岁的彭阳县城阳乡村民杨桂兰从心底溢出开怀的笑,“俺们常说千里路上来粮呢,千里路上不来水。做梦都想不到水真的来了,清亮亮的,还送到俺们的屋子里。”杨桂兰抹着眼泪给记者讲述了过去喝水的悲辛。

上个世纪50年代,杨桂兰和村民们喝古井里的苦水。古井60米深,离村子20公里,天一冷,乡亲们要赶上毛驴车,拉上铺盖、柴草,点上火,睡在井窝子旁排队。每到7月收麦子的时候,井水少得可怜,只能用绳子把人吊下去,一缸子、一缸子刮。乡亲们冬天从沟里拉来冰,背来雪,储到窖里,人喝,牲口也饮。喝了井水,人拉肚子,还得大脖子病和佝偻病。

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宁夏南部山区群众吃水问题,主要靠开发利用当地十分有限的水资源解决。建水库蓄水、修塘坝蓄水、打井窖蓄水,蓄水工程“多点开花”。水库建设边设计边施工,群众发扬艰苦奋斗战天斗地的愚公精神,担着笼子、背着背斗、推着木轮手推车运送土方,筑堤用木夯、混凝土夯夯实。沈家河、苋麻河、寺口子、店洼、石峡口、马莲6座中型水库和两座小型水库就是那个时期建成。也在这个时候,固原山区开始兴建坡田梯田、兴修水库淤坝、绿化植草、治山治水,105座水库、几十万眼水窖布满山区千家万户。

为摆脱贫困输送生命的血液

上世纪70年代,国家为解决宁南山区农业开发和人畜饮水安全问题,决定兴建固海扬水工程。黄河水利由此开始润泽宁夏中南部地区,为摆脱贫困输送生命的血液。

1978年6月动工兴建的固海扬水工程,以同心扬水工程为序曲,前后三期。干渠总长206公里,渠道如巨龙般上山跨沟,将黄河水上扬380多米,源源不断地输向宁南地区,使60多万亩旱地变成了水浇地。

1987年,盐环定扬黄工程开工;1997年,红寺堡扬水工程开始实施;1998年,固海扩灌扬水工程开工建设。四大扬黄工程,将滔滔黄河水送往中南部旱塬,润泽160多万亩旱地。

对于山区缺水群众来说,没有什么比水更能牵动情感。在固原市城区矗立着一座纪念碑——百井扶贫纪念碑,碑上镌刻着:六盘山高,不如党的恩情高;黄河水长,不如军民情谊长。1996年春,兰州军区某给水团历时10个月打井100眼;1997年,又打井353眼,建引水工程3处。为纪念这项“百井扶贫”工程,群众自发集资修建了纪念碑。

2000年,经过30年论证的“引泾济清”工程,即固原东山坡引水工程开工建设,把水资源较为丰富的泾河水潜坝截引、穿山越沟,引到清水河,解决了固原市原州区、西吉县18个乡镇23万多人的饮水困难和农田灌溉问题。

2003年开工的桃山引水工程,则将六盘山涵养林渗到庄浪河流域上游的富余水量,跨流域调至甘河流域的隆德温堡灌区,解决了这里农田灌溉用水。

形成新的供水格局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党中央、江南平台入口 的亲切关怀下,宁夏先后实施了生命工程、农村饮水解困、氟砷病改水和农村饮水安全项目,中南部紧张的饮水问题大为改观。

2016年,我区最大的民生工程——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工程于当年10月9日全面通水。随着安全洁净的泾河水穿山越岭流进千家万户,西海固百万群众期盼了40年的“甜水梦”终于实现。这项宁夏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受益人口最多的重大民生水利工程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经过不懈努力,2012年正式开工,历时4年建设终于建成。至此,宁夏的供水格局重新构建,西海固113.53万群众,从此共饮一河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大力推进水利脱贫攻坚,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巩固提升工程建设,建成集中饮水工程486处,解决了439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建成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水源工程,西海固地区113万人饮水困难得到根本解决。提升了76万人饮水安全水平。全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83.5%。百万群众饮水实现了从“喝井窖水”到“喝上自来水”的历史转变。

“2011年,我家来了自来水,现在换成智能饮水系统,跟城里人一样,用手机就可以交水费了。”彭阳县城阳乡村民韩秀花用手机演示完,又取出扁担、驮桶给记者演示当年的吃水之难。她说,自从有了自来水,娘家陪嫁来的这套“嫁妆”也下岗了。(记者 赵磊 实习生 侯昕宇)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姜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