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www.iruorou.com/

江苏宜兴: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

2018-05-05 18:28 来源: 新华社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新华社南京5月5日电 题:江苏宜兴: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

新华社记者蔡玉高、蒋芳、邱冰清

三山二水五分田,江苏省宜兴市自然禀赋优越。近年来,通过“一村一文化 文明沐农家”——家园守护行动,当地涌现出了90多个乡风文明特色村。如今,文化成为宜兴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

新“忧乐观”里品乡风

在陶都宜兴,以紫砂陶业为特色产业的村落星罗棋布。记者来到丁蜀镇西望村,这里的紫砂手工作坊与工作室遍布全村,可谓家家捶泥、户户做坯。村民们自豪地谈及,要说我们村与其他村有何不同——那就是人人爱学习。据统计,该村已有300多位村民考取工艺美术员,30多位村民考取助理工艺美术师,还有20多位村民已经拿到了工艺美术师以上的技术职称。

西望村的村民们为何能从“做壶人”变为“有素养的艺术家”?40出头的范泽锋既是江苏省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也是村党总支书记,他向记者讲述了背后的门道。

“我们村有200多年制陶史,过去技艺靠家族传承、经营小散弱,技艺与产业一度都在倒退。2008年,我到村里工作之后提出了新的忧乐观,即‘先群众之忧而忧、后群众之乐而乐’。用文化凝聚人心,带动产业提升。”范泽锋说。

在新“忧乐观”的带动下,范泽锋带头把自己的独门绝活交出来跟村民们分享,西望村的广大党员和村民也明确了“苦练内功,以质取胜”的发展思路。

2009年,西望村紫砂陶艺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合作社邀请中央美院、清华美院的老师进村讲课,成立创业基地吸引高校毕业生进驻设计,社员们每年赴美、英、日、韩等国家和国内一线城市集体办展。如今,该村紫砂产品年交易额近2亿元,人均收入从2008年的2万元增长到了2017年的10万元。

通过深挖文化底蕴,西望村的农民们过上了诗意的生活。而这样的乡村只是缩影。

2015年以来,宜兴开展“一村一文化 文明沐农家”——家园守护行动,对所有村镇的“文化家底”进行了梳理,根据自然资源、历史禀赋、产业特色等开展分类培育,“种”出了乡村文化满园芬芳,建成了90多个“一村(镇)一品”乡风文明特色村。

从建“品牌”到树“品格”

在宜兴,“一村一品”的乡村文化不仅让乡村更文明,也在反哺经济的转型发展。

垂柳依依,池水盈盈。徐舍镇美栖村墙上画满了古代诗词、美栖乡情、善行美德等。书香美德家庭里,年逾90的刘凤英老人正打开书柜整理书本,这里是村民的“公共图书馆”。该村党总支书记宗华东告诉记者,他们不光把“美文化”画在墙上,还挖掘出了“美经济”。

3年前,村里在150亩废弃厂房旧址上种上马鞭草、向日葵、波斯菊等,结合当地制作花灯的传统,办起了“花田灯海”艺术节,第一年就吸引了15万游客前往。2017年村民人均收入近3万元,比5年前增长25%。

“文明乡风不是孤立的。文化、精神文明建设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才有生命力。”宜兴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沈晓红说,该市通过细化考核细则推动落实,将有乡风主题、展示展览、文体团队、实践活动、遗存保护的“五个有”作为年末考核的量化依据,并通过开展优秀村庄宣传语评选活动、启动村史村志编纂工作、扶持特色文化团队等,形成村镇和区域的乡风品牌。

文化牵引,带乡村“回家”

高高低低的山势中掩映着别具一格的村舍,自有妙处;门前屋外的花花草草、瓶瓶罐罐和慵懒的猫猫狗狗,各具趣味。前面是果园,中间是花园,后面是果园,张渚镇善卷村村民的生活被绿色包围。同时,这里的黑色路面、城乡公交、污水处理、燃气、用水、教育等公共设施又与城市别无二致。

为了解决70岁以上村民的起居,村里办起日间照料中心,老人的午餐、娱乐活动、日间休息、晚餐都在这里解决。村民担任义工服务老人,村干部当司机开着村里买的观光车每天接送老人。像这样轻名务实、坚守秉性、耿直求实等“十二德”的注解在村中处处可见。

“这样的环境和邻里氛围,这样的好水好空气,没必要往城里挤。”城里人黄洪根回村盖起了小洋房,木门木栅栏,粉色的樱桃缀满树枝,橙色的凌霄花含苞欲放攀满墙壁。

善卷村还引来了开民宿的“外地人”。鲍康平带着附近的一些农户改造旧房,做起了“离墨山房”。“这里毗邻善卷洞,离大觉寺也近。游客还能体验建在农户中的民宿,感受农村生活。”鲍康平介绍,4月下旬试运营期间每个周末民宿的入住率都达到80%左右,五月份正式运营他充满信心。

“乡村有了人气才能振兴。现在村庄变美了,内涵变丰富了,越来越多的人往乡村回流。文化就是其中的纽带,扭住人与村,带乡村‘回家’。”沈晓红说。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朱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