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www.iruorou.com/

乡下流行“共享农业” 农忙时节农民不“忙”

2018-04-09 16:19 来源: 新华社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新华社长沙4月9日电 题:乡下流行“共享农业” 农忙时节农民不“忙”

新华社记者张春保、周楠

种了45年田的湖南省益阳市农民孙学元怎么也没想到,年龄大了,体力衰减了,自己种的田却越来越多了。“30多岁时,我家种十几亩田,一年到头累得不轻;现在65岁了,我种300亩田,轻松得很。”

面朝黄土背朝天,生动写就了中国农民几千年来的辛劳形象。春耕时节记者走访洞庭湖平原,看到“共享农业”悄然兴起,农业技术、农业机械、生产劳动力正被越来越多的“共享”,维持了上千年的传统农业模式正悄然变化,农忙时节农民不“忙”。

农技共享,半夜起床照看种子成历史

清明过后,洞庭湖平原上色彩斑斓,油菜花金黄、紫云英怒放、绿草如茵,一片生机勃发的景象。

孙学元家住在赫山区兰溪镇槐花堤村,每年到南方水稻浸种催芽的时候,最为伤身伤神。按传统方法,水稻浸种后,在室内用稻草、棉被盖起来,保温催芽。其间每晚都要起来一两次查看温度,一旦没有及时散热,就可能造成种子被高温灼伤、缺氧,影响发芽。他感叹:“反正这个时候没得好觉睡。”

不过今年孙学元倒是睡得格外安心,当起了“甩手掌柜”。他神秘地笑了笑,“因为有人帮我们干这个活了,干得比我们好。”

按他的指引,记者来到不远处的赫山区惠民专业合作社。100多平方米的育秧工厂里,浸种池、消毒池、吊车、秧盘传送带等设施一应俱全。负责人刘创业边指挥工人搬运秧苗边说:“我们的育秧厂实现智能化控制,恒温恒湿,催芽效果很好,种子发芽率很高。”据孙学元介绍,周围90%的农户都选择到这里催芽育秧,费用实惠,不再为此劳力费神。

刘创业说,通过打造一种“共享”模式,将技术为大家所用,集约化生产,成本不高效果好。这种“农技共享”,从催芽育秧、测土配方到统防统治各个环节都在推开,得到越来越多农民的认可。

共享农机,更快捷,更实惠

马上要耕地了,家住常德鼎城谢家铺镇的种粮大户匡勇立登录微信,在微信群里打了几行字,等着他的“帮手”过来。

第二天,他在谢家铺镇匡家桥村的300多亩连片稻田里,三台旋耕机正在开足马力翻耕。老匡说,在城里,手机一刷,能约共享汽车;在田里,手机一刷,约共享农机也很方便。

匡勇立5年前种了200亩田,那时候农机不好找,一到春耕农忙时节,就要到处求人。实在来不及,怕误了农时,只能雇人用小型农耕机耕地,费用高不说,还容易错过最佳的耕地时间。

附近30多名种粮大户与老匡有着一样的烦恼。2013年,鼎城区农机局一方面扶持农机合作社壮大队伍,一方面建了一个微信群,把农机专家、种粮大户、农机合作社经营者拉进群里。

如今,一旦农忙时节,成员们就会在群里发布供求信息,可以实现即时预约,及时到位。在“农机共享”模式下,过去闲置的农机被充分利用,找不到农机也成为历史。

“这些大家伙一天能耕40亩左右,速度很快,再也不担心耽误农时。”站在田埂上,匡勇立神情轻松,“价格也实惠,100到120元钱一亩,比城里共享汽车还实惠。”

劳动力共享,用工荒不再是难题

这一周来,岳阳市华容县梅田湖镇友谊村的农业生产“娘子军”又开始了忙碌。

这支由张安德、周丽霞两名农村妇女组织本地剩余劳动力发起的农业生产组织,人数已经发展到近50人。每年农忙时节,摘菜薹、砍芥菜、插秧、割稻子,她们都能干,哪里缺田间劳力,“娘子军”们就到哪里。

领头人张安德告诉记者,预计今年队伍还会扩大,许多留守在家的农村妇女都想加入。位于洞庭湖腹地的华容县,有着丰富的“留守劳动力”,近年来当地涌现出一批劳动力“经纪人”,他们将剩余劳动力有效组织起来,为种粮大户、农业合作社解决了用工荒的燃眉之急。

用工荒过去让种粮大户们叫苦不迭。洞庭湖平原上有名的“全国种粮标兵”卢青年感叹,大户们的种粮规模越来越大,动辄上千亩,尽管农机能解决大部分问题,但还是要不少劳动力。过去,一到农忙季节,请不到人,误了农时,损失不小。

“这两年,共享农业发展起来了,技术、农机、劳动力的供应越来越充足,种田越来越轻松。”卢青年说。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张兴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