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www.iruorou.com/

广西崇左:一根甘蔗吃干榨净 “甜蜜事业”富了乡亲

2018-02-08 17:03 来源: 新华社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新华社南宁2月8日电 题:广西崇左:一根甘蔗吃干榨净 “甜蜜事业”富了乡亲

新华社记者农冠斌

“甘蔗卖到糖厂,蔗尾留作种子,蔗叶卖给饲料厂,一根甘蔗我能有3个吃法。”临近春节,广西崇左市江州区新和镇作字村顿垌屯的村民苏绍军正在地里采收甘蔗。一年下来,他家种植甘蔗有3万元左右的收入。

广西糖料蔗和食糖产量连续10多年占全国总产量的60%左右,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糖罐子”。江州区地处广西西南部,是蔗糖生产大县(区),共3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万人。尽管不是贫困县(区),江州区扶贫的担子却并不轻。

目前,江州区有贫困村36个,原有贫困户11416户,如今还有5562户未脱贫。“江州区的贫困乡亲,大多分布在条件恶劣、缺水少土的偏远山区,贫困程度深、发展能力弱。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江州区委常委、副区长徐毅说,江州区是传统农业县区,自有财力有限,要按上级要求在2018年全部脱贫“摘帽”,压力不小。

江州区深知,打造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才是夯实贫困户脱贫的长久之计。然而,产业那么多,具体选哪个?江州区决定,保持定力,把发展产业的重心放到有种植基础的甘蔗上来,做出特色与优势。

当地扶贫干部介绍,江州区把蔗糖产业转型与产业扶贫统筹谋划,把脱贫攻坚融入甘蔗生产种植、加工、综合利用的全过程,形成“全产业链”扶贫态势。

甘蔗的种植是“第一车间”。江州区把甘蔗“双高”基地建设作为重要的扶贫项目。

在新和镇卜花村郡造屯甘蔗“双高”基地,记者看到一片茂密的甘蔗林,翠绿挺拔,一眼望不到边。负责人赵建龙说:“基地目前已经基本实现生产规模化、种植良种化、生产机械化和水利现代化的‘四化’标准,预计甘蔗亩产在8吨上下。”

同是一片地,在“看天吃饭”的以前,甘蔗亩产仅4吨。增量从何来?赵建龙指着遍布蔗地的水管说:“饿了渴了,水肥一体滴灌;遭害虫了,无人机喷药。”

截至目前,江州区先后引导农民成立726家专业合作社,完成“双高”基地建设35万亩,“贫困户以‘政府+糖企+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参与‘双高’基地建设,通过土地流转、基地务工、亩产增收等方式,分享红利。”

制糖企业是“第二车间”。“一方面,我们扶优做强制糖企业,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发展酵母、造纸、生物有机肥等糖业循环经济,拉长产业链条。另一方面,引导企业通过蔗区道路建设、结对帮扶、优先聘用贫困户到企业工作等方式,反哺农民。”徐毅介绍。

变废为宝,甘蔗的综合利用是“第三车间”。记者看到,在新和镇湘桂糖厂附近,分布着酵母厂、肥料厂、造纸厂、饲料厂,当值榨季,一辆辆货车进出其中。

“甘蔗榨糖,蔗渣造纸,蔗叶、制糖滤泥开发成有机肥,废蜜糖生产酵母,废水处理后灌溉农田,江州区在传统甘蔗产业上打造了一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当地扶贫干部说。

江州区的甘蔗尾梢年产量达150万吨以上。以往,如何处理成堆尾梢,最令蔗农头疼,往往只能烧掉或堆埋沤肥。后来,江州区发现,甘蔗尾梢经过切割、发酵、降解后,竟是上好的饲料。大唐、大华等农业企业纷至沓来,搞起了生物饲料和肉牛、肉羊养殖,也带动了当地农户养殖业的发展。

经过“三个车间”的锤炼,一根甘蔗,吃干榨净,农民增收,有了底气。

“围绕蔗糖产业,做好‘甜蜜文章’,实施‘全产业链’扶贫,通过产业转型、扶贫模式等要素大胆创新,充分调动了企业反哺扶贫的积极性、贫困户自我发展的主动性。”江州区委书记农化说,对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江州区充满信心。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宋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