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www.iruorou.com/

北京:全面提升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2017-12-25 08:31 来源: 北京日报
字号: 默认 超大 | 打印 |

市政府常务会审议《推进防灾减灾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意见》
全面提升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市政府常务会近日审议本市《推进防灾减灾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意见》,依据意见,本市将成立市减灾委员会,编制全市灾害风险图及公众避险转移路线图,城市开敞空间将预留防灾避难空间和中长期安置重建空间。

京津冀建立区域疏散救援通道

依据意见,到2020年,本市要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职责清晰、统筹有力的防灾减灾救灾管理体制。

本市将成立市减灾委员会。在市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加挂市减灾委员会牌子,办公室设在市民政局,承担市减灾委员会的具体工作。该委员会将负责研究制定本市防灾减灾救灾规划及相关政策,协调开展重大防灾减灾救灾活动,指导各区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推进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等。各区要设立区减灾委员会。

本市将建立各级减灾委员会与防汛抗旱指挥部、地震应急指挥部、森林防火应急指挥部等专业指挥机构之间,以及与军队、武警部队之间的工作协同制度。完善以军队、武警部队为突击力量,以公安消防等专业队伍为骨干力量,以地方和基层应急救援队伍、社会应急救援队伍为辅助力量的灾害应急救援力量体系。

京津冀区域将根据灾害风险特点联合编制应急处置预案。建立三地政府以及社会力量间的联合响应机制。建设航空、铁路、公路协同的区域疏散救援通道,实现突发事件现场图像信息、应急移动指挥和应急资源数据库等方面的互联互通。

意见还提出建立自然灾害市场分担机制。探索建立健全各级财政补贴、居民缴费、保险基金合理分担的灾害保险机制,建立自然灾害公众责任险。同时,扩大农业保险和农村住房保险覆盖面。研究完善巨灾保险制度,逐步形成适应首都风险特点的多层次巨灾风险分担机制。

预留中长期安置重建空间

意见提出,在城市开敞空间系统方面,将预留防灾避难空间和中长期安置重建空间,提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管理水平。建设市区两级救灾物资储备库,逐步完善救灾物资、生活必需品、药品、防汛和能源类应急物资的储备、调拨机制,建立“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家庭”五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应急供水、供电、广播通信、交通、垃圾及污水处理等设施,保障生命线设施在紧急状态下良好运行。

依据意见,重点提升学校、医院、居民住房、农业防灾减灾基础设施、避难场所的设防水平和承灾能力。加强城乡防灾减灾工程和救灾应急物资储备能力建设。全面开展民房、基础设施设防情况评估。开展全市重要管网系统抗震性能鉴定和改造加固,推进新建管网系统分区规划。在生命线关键节点部位和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新改扩建时采用抗震新技术。

同时,加快海绵城市建设,推进重点流域特大洪涝灾害防御工程,加快城市排水设施建设。以干线公路网和城市干道网为主通道,建设疏散救援通道系统。

编制公众避险转移路线图

意见提出,本市将探索开展以区为单位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调查,并联合津冀开展区域台网规划布局,实现地震超快测报、烈度速报和地震预警。还将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北斗导航等新技术,提升监测预警、指挥调度等技术支撑能力。

同时,深化城市安全风险区划研究,将编制灾害风险区划图及公众避险转移路线图。完成市、区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建设,建设预警信息“一键式”工作平台,充分利用各类传播渠道,通过多种途径将预警信息发送到户到人,提高信息发布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扩大社会公众覆盖面,有效解决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

本市将在街道乡镇配备专职工作人员,成立社区(村)响应队,使社区(村)成为第一响应单元。探索设立各灾种统一的灾害信息员,并编制街道乡镇、社区(村)的应急救灾预案、灾害风险图、应急疏散图。

意见明确提出,要转变重救灾轻减灾思想,提升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将防灾减灾纳入国民教育计划,建设与超大城市相适应的综合性防灾减灾教育体验设施,推进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提升公众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记者 金可)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陆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